00_FB_innovarad_KHTing_Meta-analysis_20210417_1289
2021 / 4 / 23

連高手都前來上課,我更要好好學習與複習!

 

作者:雲林基督教醫院 心臟科 丁革新 醫師

 

 

00_FB_innovarad_KHTing_Meta-analysis_20210417_1289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課程,雖然臨床業務繁忙,有幸能擠出時間參與這 meta-analysis 工作坊。在經過一整天密集課程的激盪,發現同行學員有些是箇中老手,而大家無不聚精會神、努力去汲取知識,為求滿載而歸,因此更加強我學習的動力與決心。

 

 

統合分析的發表門檻低,是研究者的寫作契機。

 

首堂課,蔡校長即點出 meta-analysis 幾乎不需要 IRB,因此對於研究資源稍嫌不足的醫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契機。

 

之後,曾秉濤醫師就論文的拆解及 meta-analysis 的介入,做了精闢的分析與獨特看法,也將他這若干年來的實戰經驗提出來分享,以減少學員重蹈覆轍的可能。尤其中間提到做 meta-analysis 最忌沒將所有論文納入,導致審稿者就是那個遺珠之憾,最後自己的文章可能也可能面臨被退稿。

 

他也建議,盡可能要到所有文章的 raw data,必要時和原作者聯絡,另外,曾醫師也提到 review papers 時,熱門題目(≧200 篇文章)要採取精準搜尋,並找到符合條件的(n-1)文章,冷門題目(≦50 篇文章)要採取相關搜尋,並找到符合條件的(n-2)文章來做 meta-analysis;也強調 N(case number)、P(p value)的重要性,「文不如表、表不如圖」的基本概念。

 

 

希望寫論文也能內化成自己的興趣

 

張凱閔醫師則提出他寫 paper 的動力,來自於他臨床問題上的困境,或者是行政事務上的瓶頸,因此寫 paper 是他紓壓的方式,真是好羨慕的療癒方式。後提及做 meta-analysis時,以跑 CMA 軟體的 random effect model 為主,結果太特殊的論文作為 meta-analysis 之分析文章時,則考慮是否有需作次族群分析,或是列為「敏感變項」要予以剔除,這一部分之後回想也不甚了解,因為這篇如果是 reviewer 文章豈不很慘,還望老師解惑。

 

(橙編按:好的,我幫您把這題列入課後提問,請參考講師們寫的課後回覆囉。)

 

最重要的是,張醫師建議要多認識國際友人及研究作者,有助於論文發表。最後,蔡校長總結 meta-analysis 論文圖表優化的重點,起了畫龍點睛之效,讓學員瞭解到,好的圖表真有吸睛作用,也可使 paper 早日發表。特別要提及的是統計軟體實作課程,利用中午時段馬不停蹄催生圖表,也在諸位熱心老師的指導下應孕而生,實在是滿心感激。

 

再次參與新思惟課程,深深感到三位老師盡其所能地將經驗分享,讓我在本次課程也收穫滿滿。期望能學習老師那樣,用寫論文投稿來紓壓療癒自己,更期待未來論文早日發表,也繼續向老師們切磋學習。

 

 

01_Meta-analysis_20210417_1102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