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師介紹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許多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課程內容
- 互動實作時間: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新思惟講師助教群
時間表

最新活動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許多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課程規劃:蔡依橙

我們為了打造課程,從零開始,寫了一篇統合分析,登上 SCI 期刊。
嚴格來說,是兩篇。因為第一篇完成後,還想設計對初學者更為簡潔的流程,加上也想測試看看我們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協助初學者,繼續找到之後的主題,確認量產可能。於是寫了兩篇。這個故事,在「指定論文」頁面有詳細介紹。
世界變化快,就在這兩年間,AI 的興起,讓初學者有更多的資源,能夠加速完成自己的論文。但是,也同時有很多研究者,用錯誤的方式使用 AI,導致文章被要求撤下,成為學術生涯上的遺憾。
就以大家最常用的 ChatGPT 為例,他能快速的生出答案,而且有求必應。用得好,是很棒的加速工具,但如果不懂得鑑別出他亂講的部份,就可能把亂七八糟的內容,壓上自己的名字,送到國際期刊去。
如果被審閱者發現並退稿,還算是幸運的。如果審閱過程沒注意到,文章就此刊出,白紙黑字的大量錯誤,跟自己的名字一起出現在 PubMed 上,那才是災難的開始!(學術規範,即使 retracted 撤回後,原文並不刪除,而是永久保存,並加上 Retracted 的浮水印。)
於是,我們決定親自測試各種 AI 工具,並告訴同學們,哪些地方可以有效的使用 AI 加速,而哪些你一定要學會自己確認。哪些部份 AI 的正確率沒有問題,而哪些事情千萬不要叫 AI 做。
當然,AI 也在持續進步中,所以,上課我們會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讓大家回家就能開始起步。但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後,世界變化快速,如果你發現了新的工具,或者懷疑某個功能是不是已經可以用 AI 處理,也歡迎繼續使用每週的 Office Hour 來跟我們詢問討論。
把「今天就想起步」的關鍵知識教給你,並在未來幾年內,持續的有個窗口可以讓你問,這就是我們提供的課程與服務內容。這樣的組合,也已經協助很多同學,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統合分析。
你也想寫出屬於自己的統合分析嗎?你也想學會,如何正確使用 AI 加速,並避開 AI 亂講的陷阱嗎?
歡迎來到我們的課程!


講者:張凱閔

你一定常聽說,要找到沒人做過的統合分析主題,並不容易。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為了課程所寫的兩篇指定論文,一篇講 Q10 減輕疲倦,一篇講薑黃素增進認知功能。這兩篇在準備期找題目時,都順利地在三天之內完成。這三天,還包括在搜尋過程看到的 review 也讀一讀,瞭解一下這個領域的現況。
而且,因為是要開課用,我們特別模擬同學們的起步狀況,避開共同作者們熟悉的領域,直接到營養品等我們不熟的專業去戰鬥,一樣能夠找到題目,而且連續找到題目,並發表。
你一定也有發現,身邊統合分析的作者或資深前輩們,往往不是只寫一篇,而是持續量產。這就表示,一定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找題目變得科學化,快速尋找、快速篩選、快速確定這個主題能不能做。
而 AI 在找主題方面也有幫忙,因為很多同學卡關,就是在 PubMed 或其他的學術搜尋引擎前,不知道該怎麼下關鍵字。沒有靈感,就此卡關。我們將會介紹,如何結合 AI 與我們的系統性方法,迅速的產生出有機會試試看的主題,並加以確認。
如果搜尋過後,發現這個主題已經有人發表過回顧文章,或者系統性回顧,或甚至統合分析,我們又該怎麼看待,並繼續尋找自己的機會呢?
這些很容易讓初學者卡關甚至放棄的細節,我們都將在這堂課,做詳細的說明。讓新進同學能迅速上手。
課後每週也有 Office Hour 可以問喔,有時你認為沒機會的,老師一看可能覺得這正是個好題目。有時你認為很不錯的,老師如果發現要注意的地方,也會跟你說。歡迎儘速加入發表校友的行列!

講者:蔡依橙

找到主題,並收集好數據後,就是做統計圖表。別擔心,實際操作我們將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帶大家親自完成自己的一套 SCI 期刊等級統計。
這堂課要分享的是,當你已經確定一個主題可以做,到實際寫成論文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首先,你要先決定自己論文的敘事模式,也就是「你要講一個什麼故事」。當你有總結果、分組結果、迴歸結果、敏感性分析、漏斗圖的時候,該怎麼去排列組合,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
這跟玩 Uno 或十三支這類的卡牌類遊戲很類似,拿到同一套牌,有些人就是能想出一套策略,變成組合技,一路贏到最後。但有些人,卻會用直覺但不理想的方法,把一套好牌打成零碎且不連續的散沙。
這個步驟很重要,如果沒有先決定,而直接埋頭撰寫論文,很可能寫到後面才發現錯誤,於是全文重寫,或者更糟的,當投稿出去後,讓審閱者覺得煩躁、破碎、無邏輯,幾個月的努力,在人家十分鐘的閱讀後,就按下 reject 退稿。
決定好圖表順序、敘事邏輯之後,接著把四大段落寫出來,也是初學者常犯錯的地方。
你是不是常常覺得:Introduction 的東西好像 Discussion 要再提一次?寫 Abstract 的時候怎麼好像又是那幾句?如果你曾經有這樣的感覺,那表示你對寫作的掌握度是不夠的,而這種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Discussion 的重複感,會讓審閱者直覺認定你是個菜鳥,不是學術界自己人,而選擇退稿。
課程中,會把四大段落寫作時的常見錯誤,以及內行人的架構寫法,做完整的分享。
幸運的是,只要你知道自己想寫什麼,AI 可以快速的幫你寫好。因為你上過課,知道自己要的內容,所以當 AI 亂寫的時候,你能馬上跟他說「不是這樣的,你要著重在什麼什麼重點上,重新寫一段」。當 AI 寫出來的東西需要補充時,你也只需要加上註解或者指示,他就能繼續處理給你。
更棒的是,AI 的語言能力是跨語種的,如果你對自己的英文沒有把握,整篇文章都先用中文寫,確定邏輯都是自己想要的之後,再一段一段請 AI 改成英文,檢查一次,就可以!
這堂課,我們會完整介紹從圖表到文章的各種細節,能用 AI 做且很可靠的,以及不能用 AI 做,不然結果會很可怕的,都會告訴你!

講者:張凱閔

初學者在寫統合分析的時候,有些常見的思想誤區,在寫作過程中會導致分析論述走到錯誤的方向。如果沒有發現,直接去投稿,很容易被審閱者挑出,簡單寫兩句批評,就直接退稿回家。例如:異質性的處理、出版偏誤的處理、discussion 的走向,都是這類初學者往往無法處理得很好的議題。
在自己投稿過多篇,也指導過很多年輕同仁發表後,會發現統合分析類的論文,送出去被審後,常見的問題就是那幾個,有的問題可以提前在寫作時處理掉,或者先做好防禦,有的問題則有很簡單的制式回覆可以有效回應。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一篇統合分析,有人投出去後,沒多久就被接受,改動也不多。可是有人寫的統合分析,投稿審查過程非常坎坷,審查慢,最終還是退稿,花了半年多,新的臨床研究結果發表了,文章要重收重寫,或甚至更糟的是,一模一樣的主題,已經有其他國家的學者發表,自己一整年的努力跟等待,卻無法換來最終印成白紙黑字的產出。
教學,需要正向論述,也需要負向論述。除了告訴你該怎麼做,也應該明確協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這樣才能有效協助初學者起步,而且趨吉避凶,在一開始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就感,才願意繼續努力、持續進化。

講者:蔡依橙

文獻評讀,是多數初學者害怕的部分。害怕選錯量表、害怕給錯評級、害怕製表製圖不好看。現在有 AI,該怎麼用才能省時間,才不會出包?這堂課就是要來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根據自己的投稿經驗,以及這幾年的趨勢進展,直接告訴大家,幾十種量表,到底要怎麼選,並詳細說明理由,以及審閱者通常會看的細節。接著,示範實際上要怎麼使用量表、怎麼評估研究,並把裡頭幾個初學者不容易懂的專有名詞做個說明。可以用 AI 以及千萬不要用 AI 的部份,也會跟各位說。
有些量表過於簡化,初學者很喜歡選,但往往審閱者一看就退稿,簡單說個「作者群使用了過時且過於簡陋的量表」,就能理直氣壯地按下 reject。有些量表,原廠化簡為繁,給的資料過於複雜,令初學者卻步且眼花撩亂。上課時,我們會告訴你哪些量表已經過時,不要再用,也會告訴你複雜定義的量表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可以直指重點只看其中部分關鍵。
如果懂以上的技巧,文獻評讀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屬於相對簡單的部分,因為只要投入時間,一篇一篇看、一格一格評分,總會做完。
課程中我們會針對常見量表之一 Cochrane Risk of Bias 2 做說明。因為 Cochrane 在這方面的文件檔案相當多,軟體也不算好操作,做出來的圖表雖然顏色豐富,但閱讀不易,在設計元素上仍有改進空間。我們開發了整套對初學者友善的流程,以及製圖製表工具,讓事情變得簡單,歡迎一起來學!
總之,上完這堂課後,你將不再被文獻評讀卡關。如果真的還有疑惑,每週的 Office Hour 都歡迎你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