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異質性

mistake_2025
2025 / 8 / 27

新手請注意:常見錯誤避免與審閱意見回覆

 

講者:張凱閔

 

 

mistake_2025

 

 

初學者在寫統合分析的時候,有些常見的思想誤區,在寫作過程中會導致分析論述走到錯誤的方向。如果沒有發現,直接去投稿,很容易被審閱者挑出,簡單寫兩句批評,就直接退稿回家。例如:異質性的處理、出版偏誤的處理、discussion 的走向,都是這類初學者往往無法處理得很好的議題。

 

在自己投稿過多篇,也指導過很多年輕同仁發表後,會發現統合分析類的論文,送出去被審後,常見的問題就是那幾個,有的問題可以提前在寫作時處理掉,或者先做好防禦,有的問題則有很簡單的制式回覆可以有效回應。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一篇統合分析,有人投出去後,沒多久就被接受,改動也不多。可是有人寫的統合分析,投稿審查過程非常坎坷,審查慢,最終還是退稿,花了半年多,新的臨床研究結果發表了,文章要重收重寫,或甚至更糟的是,一模一樣的主題,已經有其他國家的學者發表,自己一整年的努力跟等待,卻無法換來最終印成白紙黑字的產出。

 

教學,需要正向論述,也需要負向論述。除了告訴你該怎麼做,也應該明確協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這樣才能有效協助初學者起步,而且趨吉避凶,在一開始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就感,才願意繼續努力、持續進化。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WHTsai_Meta-analysis_20250309_0519
2025 / 3 / 13

統合分析很難?別自己嚇自己了!

 

作者:輔大醫院 風濕免疫科 蔡万濠 醫師

 

 

01_innovarad_WHTsai_Meta-analysis_20250309_0519

 

 

這堂統合分析工作坊,對我來說不只是學習一項研究技能,更像是一場心理上的轉變。

 

作為一位年輕的風濕科主治醫師,近期為了撰寫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的論文,感到壓力沉重。當看到新思惟國際舉辦這場論文工作坊時,我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情報名,希望能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今課程結束,回顧這一天的學習,不僅獲得了許多實用的技能,也讓我對統合分析的撰寫與應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統合分析真的有這麼難嗎?

 

其實在來上課之前,我一直覺得統合分析是個高門檻的領域,像是只有統計專家或流行病學者才能掌握的技術,跟我這種臨床醫師好像有點距離。尤其看到論文裡的森林圖(Forest Plot)、漏斗圖(Funnel Plot)這些專業圖表,總覺得這應該是很難學的東西。

 

結果這堂課的講師用很簡單的方式,拆解了整個統合分析的流程,讓我發現其實它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只要理解核心概念,搭配適合的工具,臨床醫師也可以做出漂亮又有說服力的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00_innovarad_THLee_meta-analysis_20250215_0366
2025 / 2 / 21

將統合分析逐一拆解,教你如何組裝最有效率的課程。

 

作者:中山附醫 婦產部 李宗賢 醫師

 

 

00_innovarad_THLee_meta-analysis_20250215_0366

 

 

身為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臨床醫師,我深刻體會到科學實證對醫療決策的重要性。為了提升研究能力和論文寫作技巧,自費報名了這場《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標榜專為新手所設計,從零開始教授初學者如何撰寫統合分析論文。

 

透過第一原理來分析整體課程與學習過程,我將其分解為三個基本構成要素:首先是統合分析的核心知識,包括研究問題設定、納入排除標準、資料萃取與偏倚風險評估;接著是統計軟體實際操作,學習如何透過 CMA 跑統合分析,進行異質性檢測、次群組分析與 meta-regression 等;最後是論文撰寫與圖表生成,將分析結果有效轉化為論文圖表,並使之符合投稿期刊標準。

 

 

當場跑出圖表的即時回饋,讓人充滿成就感。

 

老師開場先指出課程架構,列出今天上課將學到的,撰寫統合分析論文所需具備的三大核心能力,包括研究問題的精準設定、數據的正確解讀與詮釋,以及呈現品質優良的研究結果,例如圖表原則、文字描述與論文整體結構的邏輯性。

 

最讓我課程中最印象深刻的環節是互動實作。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對統合分析的整體流程有了更全面且具體的認識。CMA 軟體的使用體驗良好,特別是在進行敏感性分析與次群組分析時,能夠迅速調整參數並即時看到圖表變化,這對於後續的研究與臨床應用具有實質幫助。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811_0357
2021 / 9 / 22

抗癲癇藥物對於睡眠的影響:一場神經與精神共演的研究 part 1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威志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抗癲癇藥物影響睡眠多項生理檢查結果之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811_0357

 

 

一場費時甚久的巨大研究

 

在進行統合分析研究的過程中,我個人通常不喜歡 outcome 超過 3-4 個以上的統合分析研究,有幾個主要的原因:一,outcome 太多的時候,要擷取的數值太多太複雜;第二,outcome 數量一旦增加,討論就很不好寫(你想想,A、B、C 三種藥物,在甲、乙、丙三種 outcome 的顯著都不同,光是排列組合就有多少種要討論的內容了);第三,森林圖畫出來很難看,嗯,我知道有些人不能理解這個部分,但是對於我們統合分析做到某種程度的人來說,自己畫出來的圖超難看,是一件很不能接受的事情。

 

因此,當初我們開始這篇研究的時候,其實我內心著實哀號了一下,因為 outcome 實在太多種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翻翻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 PSG)的檢查結果,就可以知道有多少種 outcome 藏在裡面了,所幸這些 outcome 之中有些是互相可以推敲出來的,因此才有機會刪減到只剩下三種主要 primary outcome(如果加上 acceptability,就是四種 outcome 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