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AI 可以是很棒的論文助手,前提是你知道怎麼判斷對錯、怎麼修正。
也就是說,他可以一秒幫你噴出一整段文字,但你要有能力判斷:這段內容寫得對不對?(這個我們的課堂都會教)
作者:蔡依橙
ChatGPT 還是目前的文字之王,只是他的幻想真的比較嚴重,而且個性太順從,使命必達,很少會說你是錯的。我通常用來寫內文,在正確的知識框架下,生出我想寫的內容。
Perplexity 雖然基於網頁搜尋,但你如果仔細去檢查過他附的連結,會發現所引用的網頁跟他提出的論點不見得有關。也就是說,他雖然基於網頁,但依然會有 AI 幻想。
作者:蔡依橙
這個端午連假,我也在寫論文。
最近因為 ChatGPT 又更聰明了一些,連我這種寫了 60+ 篇 SCI 的人,寫作流程都有很大的改變。大概半年前,我是口述中文,用 Word 聽寫功能,然後手打字修一下內容,成為中英文夾雜的草稿後,請 ChatGPT 改成英文。
一開始其實翻譯偶爾會錯,但幾個月後翻譯幾乎不會出錯。就看一次,確認是自己的意思,是可以壓上自己名字的內容,就能用。但現在,我是真的把他當一個很懂英文又積極的助理。
答:(蔡依橙)這是 Office Hour 時,同學問我的,內容稍做調整顧及隱私。
他自己試著找了一個題目,做了病歷調閱與統計,投稿後被 reject,問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不要照審閱者的意見修改後,再投同一本期刊?
「The authors conclusions are noteworthy, but low study numbers prevents the potential for generalizability of results, and whil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s an elegant way of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t does little to meaningfully influence our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se lesions.」
我們先請 ChatGPT 翻譯成中文,大家比較好理解。
作者:羅東博愛醫院 復健科 林庭伃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患者的肩部超音波影像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刊登!
這篇 meta-analysis 從最初的資料搜集到寫完約莫 3.5 個月,但從寫完到發表隔了 10 個月,或許對很多人來說,聽起來不長,但中間被拒稿、格式改來改去、或是改了老半天格式結果隔天被拒稿的過程,不免感到煩躁、沮喪。
有些 reviewer 的回饋精闢,一語道破不足之處,但更常遇到制式化的 desk rejection,摸摸鼻子投下一家。真正花在寫文章的時間,遠遠不及收集資料、整理表格、還有最後修改投稿的時間,偏偏這些必要的工作略為繁瑣無聊。
作者:荊懷洋 醫師
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新思惟的課程了,但因為之前都沒有強烈的動機跟需求,所以都只是觀望。隨著近幾年越來越多醫院看重「做研究」這件事,才開始默默注意論文寫作的相關訊息。
老實說,一開始要報名這堂課時,真的在心中猶豫好久(畢竟報名費真的不便宜 XD),但周遭有許多同學上完課之後都很推薦,加上看到課後學員評價及預後都很好,便下定決心報名課程。
在課前,便按照行前指示閱讀論文範例,很棒的是,範例中各個圖表都清楚地在文章中解釋,讓第一次接觸的人也能快速瞭解該圖表的意義,另外自己也搜尋了一些統計名詞,希望能夠稍微恢復以前在學校學習的記憶。
除此之外,講師提供的課前回覆 QA 真的是非常棒,讓我能夠快速地了解統合分析的內容,尤其是新手常常不知道問題在哪裡,透過別人的提問,可以讓自己避免陷入同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