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210731_0580
2021 / 8 / 5

學會寫作統合分析,朝 SCI 期刊邁進。

 

作者:雲林長庚醫院 腦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Meta-analysis_20210731_0580 

 

這次能夠北上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由於三級警戒的關係,我所報名的新思惟課程,經過許多次的取消、公告,最後終於在七月底,能夠回到熟悉的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參加課程。

 

 

為什麼我會想再度報名新思惟?

 

之前我曾經上過新思惟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在課程之後,順利發表了一篇論文。我所服務的神經外科,在報考專科甄審的要求相當嚴格,需要有發表論文才能夠參加考試。

 

當時,因為報考的時間緊迫,論文發表在非 SCI 的 Open Access 期刊。這次再來參加課程,當然是希望能夠發表真正的 SCI 文章,從 0.5 到 1。

 

這次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是因為感受到 meta-analysis 有較高的證據等級,以及不需要 IRB 等因素。如果要打仗,手上的武器和會用的招式,當然是越多越好,加上升任主治醫師後,仍然有論文發表的需求。

 

過去參加新思惟,有感於課程的實用性,因此這次報名新思惟課程,是我送給自己升任主治醫師的一個禮物,也期許自己能在未來的執業生涯裡,使用新思惟所學,在學術和臨床上綻放光芒。

 

 

課程內容紮實,深入認識統合分析。

 

這次課程從介紹文獻評估開始,張凱閔醫師教導大家,統合分析論文需要的研究規劃技巧。他簡介了連續性變項和比率性變項,且兩者都還是需要注意 parameter 的方向性。張醫師的 PowerPoint 提綱挈領,提醒我們要注意文獻蒐集時,首重發表過的 review 及 review 內的分類,還要留心族群間的差異,以及善用子群體分析。

 

曾秉濤醫師介紹統合分析文章的撰寫方法,他拆解論文架構,說明論文應是填充題而不是申論題。他提醒大家,meta-analysis 論文的寫作順序,應是照著 methods、results、discussion、introduction 的順序來撰寫,而且放諸其他文體的論文也一體適用。

 

關於時間管理,曾醫師也提到「每天都寫,就算是一句都好」。他也提到文不如表、表不如圖的基本概念。關於評讀文獻,老師截圖一步一步展示給學員們看,並且說明了理想的文獻數量,熱門及非熱門題材的異同,以及 exclusion 的方法等。

 

真正撰寫論文時,需要注意被 exclude 的作者,也有可能是我們論文的審稿者,倘若有朝一日面對「為何把對方論文排除」的質疑,要注意禮貌的說詞。此外,重點的文獻也應該一併囊括,讓審稿者看到我們有納入重點文獻。

 

 

學會統計製圖,並非遙不可及。

 

互動實作使用 CMA 第三版來跑統計,以張凱閔醫師已發表的論文為例,讓學員們實地演練製圖。照著老師們不厭其煩的教學,一步一步完成圖表,讓我們知道,其實 meta-analysis 離我們也不是那麼遙遠。這些圖表包含了森林圖、 publication bias 的漏斗圖、子群體分析等等。

 

蔡校長再進一步教導大家如何做出 figure 1,即是萃取文獻的流程圖;校長也介紹大家如何整理出 table 1,即是重點文獻的整理表。這中間的枝微末節,包含美學等因素,在在都是初學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張醫師在課程接近末了時,也介紹常見的地雷區,例如:標準差和標準誤等等。

 

 

疫情下的用心,上課讓人放心。

 

上新思惟的課程,課後會鼓勵學員寫出心得,以及需要持續練習五次。寫心得時,我再次把課程回顧一遍,就好像再上了一次課程。這也算是新思惟的一種用心。

 

這次是新思惟在疫情爆發緩解後第一次開課,新思惟在每位學員的座位間隔、吃飯的隔板、量體溫、噴酒精等等細節,都有注意到。能夠上到如此精華的課程,如同在精神時光屋裡練功,又能兼顧健康。

 

我期許自己在這次上完課後,能夠順利發表論文,並期待與新思惟再相會。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