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CLIP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0909
2018 / 6 / 13

跨界合作的成功實例,研究再創佳績!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大腦白質病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00_CLIP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0909

 

 

在開始進行這篇研究之前,我已經順利完成許多篇跨界研究(包括骨科rotigotine 改善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而且手邊也有許多跨界研究正在進行。

 

坦白說,這篇研究之初,我相當沒有信心,因為其他篇研究都是採用熟悉的統計模式:盛行率的差異、治療前後嚴重度評分的變化,或是某些檢驗數值的治療前後差異。

 

這次的主題牽涉到影像學的參數差異,且每篇研究使用的參數又相差甚遠。以前,我對這些參數實在一竅不通,頂多知道如何辨別腦部中風與腫瘤,要明白這些參數的數值意義是什麼,這非常困難!

 

 

偷懶往往會影響文章的品質

 

當然,我也曾經想過,模仿其他跨界研究的模式,使用盛行率差異的方式來進行就好了!但是,轉念一想,如果我是臨床醫師,絕對不會甘心於「盛行率」的差異。

 

因為不同研究對於「腦部白質變異與否」的切割點(cut-off point)相差甚多,同樣的參數,在 A study 可能屬於「有腦部白質變異」這組,但是在 B study 中可能被歸屬於「沒有腦部白質變異」這組,所以臨床醫師可能也會想知道「單純以嚴重度來說,究竟有沒有差異」。

 

 

專業互惠,截長補短。

 

所幸,這次合作的何醫師,在腦部影像學的造詣很深,他在資料擷取的過程中很清楚地讓我知道,哪些參數是真正的核心,哪些參數當作參考即可。

 

藉由兩人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所長,我們終於順利地將臨床醫師會有興趣的資料整理出來!

 

 

從 reject 到 accept 的投稿經驗

 

在投稿過程中,我們一如往常地收到主編的退稿信,而在這些退稿信件中,我們發現主編的語句往往透露出一個訊息:「你的題目實在很有趣,而且操作方式相當細膩,但是和我們期刊的大方向不合,建議你找符合專科領域的雜誌投稿。」甚至還有一篇雜誌(也是在主編這關就被退稿),主編竟然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還找了好幾位副主編一起討論,雖然最終還是退稿了,但是主編認真的態度實在讓我們很感動!

 

被退稿兩次之後,我們重新檢視這篇文章,發現這個題目雖然是以睡眠為主,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作者都是神經科醫師,而且兩個變相中,又有一個變相是神經科的題目,因此我們改變方針,決定投「神經科專科的雜誌」,於是 Journal of Neurology 就進入我們的名單之中。

 

當然,這個雜誌也不負我們的期待,用很快的速度就告訴我們:「你的文章很好,我們很滿意,這邊有一點 reviewer 的意見,你看看怎麼辦,盡快回覆給我們。」

 

 

跨界合作的成功實例又添一則

 

是的,真的是「一點」,reviewer 只有一點 comment!

 

這個 comment 只是要我們在 table 1 和 limitation 上面加註一些內容而已,雜誌主編的罐頭字句還比 reviewer 的 comment 字數來得多,想當然,這文章後來很快就順利被接受了!

 

透過此經驗,再一次提供一個跨界合作的案例:合作的過程,一定要找到一位能夠彌補你缺陷的合作對象,以這篇文章為例,我對於影像學參數的不足,就透過何醫師的專業來彌補!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