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喔喔,同學這個問題很「後設」,也就是很 meta-。意思就是,你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能靈魂出竅一下,思考這一切到底怎麼構成的。
有這樣的想法,表示你可能有「構建」事情的傾向,這樣的個性很適合創業,就算不辭掉工作,在組織內,做「內部創業」也很好。希望以下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以我來說,在「統合分析工作坊」開課之前,我已經有很好的行政團隊一起幫忙,開過無數研究、簡報、個人品牌課程。所以流程、細節、場地這些我不太需要煩惱,我真正要專心做好的,是「企劃」。
一開始,我評估很多可能的講師,幸運地,找到了凱閔跟秉濤,然後我看過「所有」他們寫過的 meta-analysis,尋找初學者最容易懂的文章,嘗試自己重現一次論文結果。
因為要重現論文結果,我評估過 RevMan、Stata(我買正版的)、CMA(也是正版的)、MedCalc(也是正版的),全部都試著做過,這樣我才能知道,初學者接觸這些軟體的心情是什麼?遇到的困境是什麼?最後,這四個軟體我選 CMA,因為價格合理,且功能強大好上手。
互動實作手冊全部都是我一個人寫的,我做教學已經很久了,知道該怎樣去掌控學習節奏,這點還行。因為過去長期寫部落格跟教學文的關係,我寫這個應該算快的,但那還是壓力很大的一整個禮拜!
演講規劃,要從一個「想入門但一直失敗的人」的需求開始,到底他缺什麼?而這個,策展人要親自去體會的。我沒有寫過 meta-analysis,但有寫作很多 clinical study,所以這樣的立場就很適合。
我把想要知道的課題,排成課程,根據我從凱閔跟秉濤的作品中,讀出的性格,分配適合的主題給他們,並寫成課程內容規劃的大綱,然後反覆跟兩位講師,確認簡報內容,以保證每分每秒所提供的,都是各位所需要,而且好吸收的。
到這裡還沒結束喔。因為我們要賣課程的,作為一個商品,比一般的繼續教育活動,要有更高的標準。所以,要一直問自己:我們的課程有哪裡厲害?真的值得人家付費來上嗎?跟市場上其他的課程相比,我們強在哪裡?這個優勢,真的對學員能產生關鍵差異嗎?從這些很嚴苛的問題,去優化全部的課程內容、互動設計、助教協助、行政流程,確保學習品質獨一無二。
以上的事情做完後,我大概可以知道「這個課程有自己要求的高品質」,不過,上市後也不能鬆懈,從銷售的狀況、網路的討論,繼續思考修改。每個梯次同學的意見都非常重要,我到現在,所有的問卷結果、手寫回饋,以及各位所交回的心得,都是「每一個字」看過的,以抓住每個可以改進的機會。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