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經顱直接電流刺激以增強手術技術學習之統合分析,獲 Brain Sciences 刊登!
如果是你,可願意電一下自己的腦袋?
坦白說,這個題目真的是我當初腦袋突發奇想得到的,因為一般的情況之下,不會有人想要拿電流電一下自己的腦袋,看看開刀技術會不會上升;也不會有人會想到不只電一個人,還要拿來電好多人!(當然,你可能會說,老闆常常把我電到釘在牆上,但是此電非彼電,這邊的「電」是真的電流。)
當初會想到這個研究題目,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進行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研究時,我做了廣泛的閱讀,發現到針對大腦某些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可以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甚至改善病人的精細動作,而這兩個要素(認知功能和精細動作)恰好是某些工作特別需要的成分,也就是「外科醫師開刀」。
理論上可行,研究上呢?
當時我自己也是對腦中一閃而過的想法感到吃驚,仍然半信半疑的情況之下就做了文獻搜尋,結果意外發現到,有這樣突發奇想的人還真不少!
目前除了一些簡單對照組的研究之外,還有許多安慰劑作為對照組(sham-control)的研究已經發表了,甚至還有人針對不同的刺激方式、不同的刺激部位,以及不同的刺激時機,分別進行詳細的探討!
而且這些研究幾乎每 1-2 年都有一篇 RCT 被發表出來,換句話說,這個題目是一個新興的題目,將來很有可能會吸引許多醫學教育的專家注目!
研究上可行,投稿上呢?
我們下定決心開始進行統合分析,為了提高研究的品質,我們決定只收錄 RCTs,最後這篇研究只收錄 6 篇研究,而且因為這個題目實在太新,為了提高收錄研究數量,我們甚至收錄了「研討會的海報摘要」,最原始的版本是 6 篇研究中有 2 篇是研討會的海報摘要,後來是因為其中一篇海報摘要順利變成正式文章,所以降為現在的「1 篇研討會的海報摘要」。
這篇研究上的限制,果然成為主編和審稿者質疑的關鍵點之一,雖然這篇統合分析意外被外科某個非常高分的期刊青睞,順利進入第一階段初審,也因為前述的缺點,沒有成功。隨著等待審稿的時間流逝,其中一篇海報摘要順利變成正式論文,我們不放棄,寫了「申訴信」去給那個高分期刊的主編,而主編也給我們一次機會,進入編輯部內審,可惜結果還是沒成功。
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嘗試 MDPI 系列的 Brain Sciences 雜誌,發現到這個雜誌的效率和便民性,非常之高!而相對的是,雜誌要求的時限過短,往往讓作者和審稿者都很有壓力(一週內就要將 20-30 個建議一次完成),對於工作繁忙的臨床醫師來說,其實也是另外一種挑戰,不過只要嘗過一次這雜誌的「超順暢流程」,我想,大概會是很難忘懷的經驗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