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美醫院 內科部 林裕民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裕民醫師團隊,關於敗血性心肌病變與死亡相關性之統合分析,獲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 刊登!
經過了一年多的奮戰,最後終於收到了期刊的回覆,內心百感交集。
會覺得辛苦嗎?是的,因為一開始選了比較冷門的題目,不管是在文章收錄或是資料整理都費了不少功夫,而起初統合的結果又沒有顯著的臨床意義。
研究路上有層層關卡,曾經一度想放棄。
坦白講,前三個月開始寫之後,內心就焦慮到沒有感覺了。
本以為度過最困難的資料收集,才發現後面還有層層難過的高山,像是:異質性的解決、統計上沒有顯著、次分組文章數太少沒有辦法做、得出來的結果沒有病生理機轉的支持、審稿者覺得英文太爛建議英修(其實已經修過兩次了)……種種挫折之下其實很想放棄。況且自己的住院醫師身分剛好今年度要考專科,在臨床工作、研究、讀書之間時常覺得難以取捨。
很感謝指導老師在我嚴重卡關的時候,都沒有放棄這篇文章,一步步帶領我去理解並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我也想起蔡校長在課堂上提過「直到被刊登之前都不算結束」,這一點我也是相當認同,我想要的不只是「這個人感覺有在做研究」這樣的評價而已。在文章沒有被刊登之前,前面的努力沒有實質的意義,直到被刊登,這篇文章才真正誕生。懷抱著這樣的理念,我得以堅持繼續前進,直到終點。
在住院醫師階段,產出生涯第一篇。
這是我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在過程中也發現自己的不足:在每一次的實驗室會議上,看到老師們對於可能偏誤的猜測、要如何去校正、這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結果、這樣的結論是否太武斷、我們還能做哪些敏感度分析去平衡結果等等,這些思辨都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
還有自己從住院醫師的角度,對疾病的理解層次,對病生理學的想法,和老師們有所落差,所以在撰寫文章過程中也常到處碰壁,或是做出錯誤的推論,不斷地被修改,刪除,重寫。經由這篇論文,我覺得自己離研究更近一步,同時理解到自己跟老師們還有很遠的距離,不論是在研究上或是臨床上。
我認為,論文最後能否被期刊重視,比起我一開始一直想追求的 p 值是否達到顯著差異、如何去解讀它的數據對臨床上的意義,這篇文章的結果「如何影響臨床醫師的決策或是對疾病的理解」才是重點。像老師常說的,如果你隨便把兩筆數據拿去做統計,跑出來也可能有顯著差異,那這樣又代表什麼,臨床上的處理會因此改變嗎?
課程過於簡化?對新手而言,是研究路上的實用禮包。
我很慶幸自己有去上新思惟的課程,課程內容對我這種生統及格邊緣的人來說很好理解,也很好上手,統計真的是要親自操作之後才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需要哪些資料。
(鈺編按:新思惟首次到南部開課,林裕民醫師就抓住這次機會連上兩天小班研究課程,先是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奇美醫院專班,隔天再前往《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進修,一次學會研究起步的必要技能,將之前卡關的論文順利寫出來,發表了人生的第一篇!)
其實我在課前並沒有對課程本身的網路評價去做搜尋,是因為醫院有課程合作才去上的。直到最近無心在 PTT 上面看到課程評價,看到有網友覺得課程本身統計太過簡單或是簡化學術流程。對於這一點,我是覺得課程本身適合剛踏入研究領域的初學者,八小時的課程本來就不可能讓你變成統計大師,畢竟統計本身也是一門艱深的學問。
像是蔡校長所說:「我們並不是要精通統計的理論,我們是要去森林裡面採集自己需要的香菇。」如同我前面所講的,統計是我們使用的工具,但是對數據結果的判讀和詮釋,是臨床上的功力,兩者缺一不可。
我覺得課程本身就是一個很實用的新手禮包,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所需要的一切基本要件,它都幫你準備好,對臨床繁忙又有研究需求的人來說,真的是非常實用。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