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Meta-analysis_20210313_0736
2021 / 9 / 15

由一變十,由十變百,由百變無限。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刺激的戒菸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Addiction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313_0736

 

 

從一篇文章開始,如何邁向十?

 

從團隊最初第一篇「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研究,我們就一直在想,透過這些新的技術,我們還能為世界貢獻些什麼?

 

「非侵入性磁刺激術」在台灣是一個尚未廣為人知的治療技術(雖然在全世界已經盛行 20 年以上了),因此我們有必要盡量讓民眾更加了解這個機器的原理,同時也要探討這個治療技術還能應用在哪些疾病範疇上面。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10313_0276
2021 / 9 / 15

想不到解決辦法,先退一步,自然會發現出路。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經顱直接電流刺激以增強手術技術學習之統合分析,獲 Brain Science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313_0276

 

 

嶄新題目的宿命:能收錄的文章太少

 

就像我在另外一篇心得中提到的,這個題目真的非常新穎且大多數人不會想到,目前能夠找到的 RCTs 也非常稀少,更不用說後續的回顧性研究(review article)或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因此我們很有機會完成這個題目的第一篇統合分析。

 

然而,正是因為題目太過新穎,所以現在能夠找到的 RCTs 非常稀少,我們為了讓收錄文章的總數比較好看,試著將各種相異的研究統合在一起,這些研究的異質性的確也很高,無論是電流的刺激方式、刺激位置、手術技術的評分方式,或是接受的外科訓練方式,都大相逕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完成的統合分析自然異質性就會很高了(無論是統計上的異質性或實質上的異質性)。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10313_0346
2021 / 9 / 15

突發奇想的念頭,後來寫成一篇研究。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經顱直接電流刺激以增強手術技術學習之統合分析,獲 Brain Science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313_0346

 

 

如果是你,可願意電一下自己的腦袋?

 

坦白說,這個題目真的是我當初腦袋突發奇想得到的,因為一般的情況之下,不會有人想要拿電流電一下自己的腦袋,看看開刀技術會不會上升;也不會有人會想到不只電一個人,還要拿來電好多人!(當然,你可能會說,老闆常常把我電到釘在牆上,但是此電非彼電,這邊的「電」是真的電流。)

 

當初會想到這個研究題目,主要是因為我們在進行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研究時,我做了廣泛的閱讀,發現到針對大腦某些特定部位進行刺激,可以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甚至改善病人的精細動作,而這兩個要素(認知功能和精細動作)恰好是某些工作特別需要的成分,也就是「外科醫師開刀」。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10313_0251
2021 / 9 / 15

這是精神科的主戰場,也是回歸自己的老本行。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後睡眠障礙各種治療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313_0251

 

 

久違的精神科論文

 

我個人研究的一大嗜好就是「斜槓」(當然,也可以稱之為「不務正業」),因此各科各種領域的研究都有可能插一腳,並且從中學一些特殊知識與技能回來。

 

不過也因為我在外面晃太久,所以精神專科的研究題目反而非常稀少,絕大多數都是「其他科是主角,而精神科相關議題是配角」的內容,例如:「經顱電流刺激術改善開刀技巧」、「光照療法改善癌症患者的疲倦」或「打完 COVID-19 疫苗後產生耳鳴」。

 

因此,這次這一篇研究是我難得重回精神科主線的研究計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2021 / 9 / 15

[快訊] 王弘裕與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使用 sevoflurane 麻醉後,使用藥物預防兒童急性譫妄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刊登!

 

 

meta-analysis_award_20170311

 

 

文章介紹

 

在使用 sevoflurane 做兒童全身麻醉時,為了預防術後急性譫妄,常會使用各種不同的預防藥物,但到底該用哪種預防藥物,目前沒有定論。王醫師與曾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網絡統合分析,觀察其整體狀況。

 

經收入 70 篇研究、6904 位患者,比較 30 種不同的藥物預防治療後,整體來說,單獨使用止吐藥,對於譫妄預防無效,在各種治療藥物中,單獨使用 midazolam 則是效果最差的。不過,合併不同種類的藥物使用,其效果普遍好於單一藥物。效果最好的,是 dexmedetomidine-midazolam-antiemetic 的組合。

 

針對大家都知道應該要預防,但卻沒有標準化的預防藥物時,針對現有的各種研究做統合,找出較為有效的方向,並促進未來可能的大型研究,是很不錯的研究主題。

 

 

恭喜王醫師與曾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10313_0249
2021 / 9 / 15

研究真理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到倫理的議題。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停經後睡眠障礙各種治療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Sleep Medicine Review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313_0249

 

 

從統計的角度出發

 

誠如我在新思惟另一篇心得裡面提到的,這篇是我個人久違的精神科主科的研究,因此我對於這個研究的一些小細節非常了解,當然,非常了解也就會非常注意。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對於研究統計的方向曾經做過一次非常詳細且深刻的討論。當時我們對於研究中收錄的各種抗憂鬱劑的安排有些想法,因為抗憂鬱劑依照它們的作用機轉,可初步分成「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回收抑制劑(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 SNRI)」、「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再回收抑制劑(Norepinephrine dopamine reuptake inhibitor, NDRI)」等種類(其他相對少用的分類方式暫時不提)。

 

我們收錄的這些抗憂鬱劑,恰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分組,也可以不進行分組而直接跑統計,不同的操作方式都各自有一個良好的理由支持這樣的操作。當時會產生爭論分歧的原因,主要是其中一種統計方式可以得到一個很不錯的統計值,但是會變成安眠藥物(hypnotics)成為效果最好的統計結果。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