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學員提問

officehour_134
2025 / 5 / 6

問: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

 

 

officehour_134

 

 

答:(蔡依橙)

 

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重要需求。

 

一位醫學生透過老師介紹來問我:「當個臨床技術很好的醫師,做了許多研究登上 PubMed,但這些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是不是乾脆自己成立一個 YouTube 頻道,還更有宣傳效果,訂閱數跟觀看數都更多,偶爾還能接業配。」

 

很榮幸同學信任,能提出這樣直接的問題。我也就自己的經驗跟看法作回覆。

 

閱讀更多 »

00_QA131_photo
2025 / 3 / 21

問:審閱意見怎麼看?帶你親自讀一段

 

 

 

00_QA131_photo

 

 

答:(蔡依橙)這是 Office Hour 時,同學問我的,內容稍做調整顧及隱私。

 

他自己試著找了一個題目,做了病歷調閱與統計,投稿後被 reject,問我接下來該怎麼辦?要不要照審閱者的意見修改後,再投同一本期刊?

 

「The authors conclusions are noteworthy, but low study numbers prevents the potential for generalizability of results, and while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s an elegant way of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risk factors, it does little to meaningfully influence our current management of these lesions.」

 

我們先請 ChatGPT 翻譯成中文,大家比較好理解。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29
2025 / 3 / 5

問: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

 

 

 

 

OfficeHour_129

 

 

問:我想做統合的主題,因為很新,所以目前並沒有對照組研究。五篇相關研究,研究者都是收了少數幾個病人,給予新的治療,然後就報告療效。請問這種研究可以做傳統統合或者網絡統合嗎?

 

答:(蔡依橙)

 

首先,這種只有單一組,沒有對照組的實驗設計,叫做 single-arm study。如果五篇都是 single-arm study 的話,可以做傳統統合分析,「不能」做網絡統合分析。

 

其次,使用五篇 single-arm study 去做傳統統合分析,技術上沒問題,我們建議使用的 CMA 就能做。實務上就相當於把這五篇的總效果做報告。

 

不過,這一類的研究在投稿的時候,很常會遇到審閱者質疑:「你收的研究跟你做出來的統合都沒有對照組,我怎麼有辦法確定這個治療一定比較有效?說不定你給受試者傳統治療,或給予假治療(安慰劑效應),也能夠有同樣的療效。」

 

而這一類質疑的回覆,也有固定的做法,就是你可以從前面的五篇 single-arm 研究中,看看人家是怎麼回應這個問題的,去做參考。

 

之所以世界上會只出現 single-arm study 的臨床研究,一定有其原因。例如:他這個新治療處理的都是末期癌症,而且各種治療都試過一輪也都失敗了,有在做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這種狀態的預期餘命大概只剩 1 個月,在這種狀況下,再去用一個之前失敗過的治療作為對照組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如果 single-arm study 作為可行性初探,有其意義。你的統合總結這五篇的初探,也很有意義。

 

又或者是,明明之前的研究者也應該可以做對照組研究,但他們就是選擇沒做。(有各種原因,常見的是商業考量,因為市場需要,所以他們做點研究比較有學問,但擔心做對照組研究會輸給傳統療法,所以做個 single-arm study 能開記者會能宣傳就好。但這種質疑跟考量通常不會寫在論文裡。)

 

這種狀況其實主要壓力也不在你身上,被審閱者質疑的時候,你只要說:「目前這個領域還在探索階段,而我們是就既有的研究去做統合,提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而我們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雖有療效,但與傳統治療相比孰優孰劣依然未知,也確認了未來規劃對照組研究的必要。」這樣就可以。

 

實證類的研究就是這樣,我們是根據既有的文獻去做整理跟歸納。有什麼好題材我們就做什麼。當然,這些研究既有的限制,我們也會同樣繼承,這時,我們也能從前面的人是怎麼辯護這個限制,去找出一些回應審閱者的好策略。

 

 

最新活動

 

 

00_OfficeHour126_photo
2025 / 2 / 11

問:「做研究、寫論文」有除了生存以外的意義嗎?

 

 

 

00_OfficeHour126_圖片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閱讀更多 »

2025 / 1 / 22

問:OA 期刊被針對,論文產量回不去了,研究者如何突圍?

 

 

 

officehour_128_1

 

 

答:(蔡依橙)

 

 

疫情期間,論文發表量暴漲。

 

從課程開辦至今,我們統計了每個月校友論文發表量,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線:在疫情期間特別升高一陣子!

 

因為學過論文寫作的同學,會趁著大家對未來比較不確定、工作時數稍微減少的時候,快點把握時間把手邊的材料寫好投稿。那陣子全世界的論文量也是升高的。

 

 

trend

 

 

疫情後的論文潮退了,竟是這個原因!

 

疫情之後,本來是回到原本的趨勢線,繼續上升,但接著遇到部分醫院學校開始針對 OA 期刊做政策上的調整。

 

在這些醫院學校工作的校友,必須全部轉到傳統期刊尋找稿件適合的去處,但偏偏現在傳統期刊的審稿期都相當久,能容納的稿量也有限(受限於紙本,一年約 300-500 篇最多)。所以刊登的時間持續往後延,反應出來的就是每個月刊登量下降。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