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學員提問

20220908_QA_19
2022 / 9 / 8

問:三個實驗組、一個對照組的 multi-arm 研究,要怎麼萃取資料放進 CMA?

 

 

20220908_QA_19

 

 

問:老師,我找到一個好題目要做統合,多數的研究都是 A vs control 的隨機對照研究。不過其中一個研究,卻把治療分成三種不同濃度,變成 A1、A2、A3 vs control,請問我該怎麼辦?這題目還能做嗎?

 

答:(蔡依橙)

 

當然可以,而且這是小問題,很好解決。

 

A1、A2、A3、control 這種我們叫做 multi-arm 的研究,要萃取資料時,有兩種做法,Cochrane 是這麼寫的。到時你在 Materials and Methods 所需要引用的文獻我也列在下面。

 

閱讀更多 »

20220830_QA_18
2022 / 8 / 30

問:最近投了一篇 meta-analysis 被 reject,但因為 editor 跟 reviewer 給的 comment 令人困惑,想請老師們幫忙解惑。另外,CMA 作圖時,要怎麼設定成 SMD 或 Hedges’ g?

 

 

20220830_QA_18

 

 

問:最近投了一篇 meta-analysis 被 reject,但因為 editor 跟 reviewer 給的 comment 令人困惑,想請老師們幫忙解惑。以下列出幾項比較苦惱的。

 

  1. Absolute mean difference would have been better to assess over SMD
  2. Jadad scoring is hardly ever used these days. Please consider using the 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另外,CMA 作圖時,要怎麼設定成 SMD 或 Hedges’ g

 

答:(蔡依橙)

 

如果他是要你 revision 即可照改,但如果他是退稿的話,可能只是找點理由而已。值得參考的就聽,但覺得不合理的就不用理他。

閱讀更多 »

QA17 拷貝
2022 / 8 / 3

問:搜尋的時候,看到過去已經有人寫過統合分析,是不是我就不能再寫了?

 

 

QA17 拷貝

 

 

答:(蔡依橙)不一定,反倒有可能是好機會。

 

如果你找到一篇新的統合分析,這兩年出版的,而且統合之後,沒有更新的臨床研究。那麼的確,這個主題不能做了。

 

如果你找到一篇統合分析,是五年前的,收入 8 篇。但是出版之後,又有 5 篇新的研究出來,那麼恭喜你,這不只可以做,還是最適合新手起步的主題:update meta-analysis。

 

為什麼適合新手呢?有以下原因:

 

閱讀更多 »

QA16 拷貝
2022 / 8 / 3

問:我是 醫學生 / PGY / R,目前臨床經驗不多,真的可以寫出統合分析嗎?

 

 

QA16 拷貝

 

 

答:(蔡依橙)

 

是的,我也很想知道,究竟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不是可以真的靠 PubMed 與上課所教的內容,就完成統合分析。所以我做了一個實驗,確認是可以的。

 

我的實驗是:在自己完全不熟的領域,只根據文獻閱讀,寫出第一篇統合分析。

 

我的專長是放射科,對胸腔、心臟、血管、介入性,都略懂,過去的臨床研究也都是這個方向。所以我特別選了我不熟的保健食品領域切入,想試試看,就靠閱讀文獻,使用 PubMed、CMA,把自己放到一個 醫學生 / PGY / R 的狀態,是不是真的可以寫出來。

 

閱讀更多 »

QA15
2022 / 8 / 3

問:稍微搜尋了一下,自己想做的領域,好像找不到適合的題目做統合分析。要不是主題被做走了,要不然就是根本沒幾篇 RCT 可以收入。

 

QA15

 

 

答:(蔡依橙)這是常見的問題,解決方法是:把主題範圍放寬一些。

 

我們把前三篇發表的 meta-analysis 稱為起步,起步階段,重點是在於「發表」,並讓自己熟悉那整個整理文獻、完成統計、全文寫作、投稿修改、正式刊出的經驗。這個過程,題目是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並不重要。

 

就像我立志想做心臟瓣膜手術大師,也不是第一台刀就從瓣膜手術開始練,而是得從實習醫師當起,先學會打中央靜脈導管、會抽動脈血,然後住院醫師時期,從簡單的人工血管置放、動靜脈廔管創建、周邊動靜脈手術,然後再開始協助老師們,幫患者接上心肺機,習慣打開心臟的整個流程、熟悉各種手術突發狀況,最後才是修補或置換瓣膜。

 

閱讀更多 »

QA14 拷貝
2022 / 8 / 3

問:投稿傳統期刊三個月,都沒消息,適合寫信去催嗎?催了之後沒反應,什麼時候可以再催?

 

 

QA14 拷貝

 

 

答:(蔡依橙)建議不要催。

 

多數的狀況,我建議你都不要催,讓雜誌社用他們自己的速度做事情。

 

我們最近接連好幾個校友都反映,新的 IF 公布後,分數比較高的傳統期刊,一催就被退稿,很悲傷。甚至退回來的,還有那種 reviewer 覺得很好,小改可接受,但 editor 快速寫幾個他認為研究方向不重要的意見,就退稿的,連 revision 的機會都沒有。

 

你站在 editor 的角度就知道這其實很可能也很合理。因為你寫信去催,他得花時間處理,而他有兩個選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