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道換位思考多麼重要的專業人士
新思惟團隊利用換位思考,站在初學者的角度設計課程,分享如何「快速找到合適主題,有效搜尋並整理文獻」,對於我這個沒有學術慧根,老是卡關的學術小白來說,這正是我想要也極需要的課程。
張凱閔醫師透過這篇特地為學員投稿的論文為例,以清楚的邏輯框架說明如何從自身專業和臨床疑問出發,逐步轉化成具體可行的研究方向,並搭配資料庫搜尋與新題挖掘技巧,大幅提升我對海量文獻中資料探勘,並形成研究主題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知道換位思考多麼重要的專業人士
新思惟團隊利用換位思考,站在初學者的角度設計課程,分享如何「快速找到合適主題,有效搜尋並整理文獻」,對於我這個沒有學術慧根,老是卡關的學術小白來說,這正是我想要也極需要的課程。
張凱閔醫師透過這篇特地為學員投稿的論文為例,以清楚的邏輯框架說明如何從自身專業和臨床疑問出發,逐步轉化成具體可行的研究方向,並搭配資料庫搜尋與新題挖掘技巧,大幅提升我對海量文獻中資料探勘,並形成研究主題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陽明交通大學 謝佳蓉 博士生
身為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臨床護理人員,長期面對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壓力,時間管理與研究進度的掌控成為我日常最大的挑戰。特別是在博士學位的畢業門檻之一「學術論文發表」的壓力推動下。
在同學的推薦與課程官網的介紹,我選擇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期望透過系統性的課程內容,掌握統合分析的核心理論與實作技巧,進而提升研究整合與論文撰寫的能力,盡快取得畢業門檻。
作者:葉柏霖 醫師
在接觸這次的 meta-analysis 課程之前,我對於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幾乎是完全沒有頭緒。從文獻挑選到統計圖表產出,甚至連題目該怎麼發想、該怎麼進入 PubMed 做搜尋,我都覺得一片茫然。
是學長極力推薦我去新思惟上課,他說:「你現在什麼都不會,去上一次課就能開竅一半。」雖然當下有點半信半疑,但現在回頭來看,這趟學習確實讓我打開了寫作的第一道門。
作者:馬偕紀念醫院 陳妍廷 醫師
上完一整天的課很累,卻很開心,因為動手實作、上課時老師很細節的分享每一步寫作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後續的 Office Hour,而消除了上課前的擔心,很期待趕快開始寫第一篇統合分析!
記得決定要報名工作坊的那一刻,我在葡萄牙度假,還打了電話給我媽,跟她說我要報名一堂四萬元的課,雖然已經工作快兩年,但還是第一次花這麼大一筆錢上課,後來想想花錢出國都可以,那學習研究更應該要好好投資。
其實大學時也上過其他統合分析課程,當時用的是 RevMan,可能課程花了比較多時間說明理論,操作時間很緊湊、助教人數也不多,所以常常一步卡住以後,後面就聽不懂了。雖然也學到一些概念,但因為沒有辦法實際產出圖表,課後也沒有進一步的延伸或實作。
作者:瞎忙好久的研究生
十年前,我還只是個大一升大二的學生,對學術一點概念也沒有。那時候的我,只知道如果能把簡報做得深入淺出又視覺吸引,是一件很厲害的事。於是,我跟著當時的專題老師,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簡報課程與講座,就是在那段時間,我第一次接觸到「新思惟」。
還記得第一次參與新思惟舉辦的活動,可說是高手雲集,每位參賽者都展現出令人驚艷的簡報技巧,從內容設計、節奏掌握到整體結構,每一個環節都精心打磨,而作為一個還在起步的大學生,我看得目瞪口呆。
尤其整體活動的流程設計、主持節奏、專業講評,全都展現出極高的專業與品質,讓我對「學術」這件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想像。我當時就在心裡默默許願,等我開始賺錢之後,一定要報名新思惟的高品質課程,讓自己也能變得像他們一樣厲害、有自信、又有能力。
「在學校有上過統合分析課程,但實際操作時,出現了很多問題及不確定,導致對自己跑出來的圖表很沒有信心。多虧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堂中快狠準教學,老師們詳盡的回答,解開了很多實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這是一位學員在課後回饋寫下的話,也是許多研究者對統合分析的共同心聲:理論懂了,操作卻卡關。面對 Meta-analysis 的技術門檻與複雜流程,即便曾在課堂上接觸過,也常因缺乏實戰經驗,導致獨立操作時非常焦慮。但在《統合分析工作坊》中,一切都能獲得解答。
新思惟的課程安排,從一開始就以「實作導向」為主軸,搭配清楚明確的論文寫作 SOP 與實作操作手冊,讓每一位學員不僅聽得懂,更能做得出來。課程中,我們使用 CMA 軟體,一步一步教你畫出 forest plot、funnel plot、敏感性分析等重要圖表,並且在實作操作時,講師與助教都在旁即時支援、協助除錯,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真正「親手做出投稿圖片」。
除了圖表操作,《統合分析工作坊》也從一開始的研究設計、文獻搜尋策略、效應量表選擇、異質性處理,一路到投稿寫作技巧與審閱意見的應對,整體流程完整、系統、有脈絡,協助你在課後,快速建構自己的研究藍圖。
統合分析可以應用的範圍非常廣,近年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包括社會科學、教育、人文等背景的研究者,本次課程學員背景也非常多元,不只有醫師、護理師等臨床人員,也包含科大講師、流病領域研究生、心理師一同參與。再次證明:只要研究題目中有介入、有結果,統合分析就能派上用場,應用領域極廣。
「講義清楚,安排有條理,課程從早到晚不覺疲累」、「帶著問題來上課,回家就能立刻開始操作」,這些都是歷屆學員最常見出現的回饋。在短短一天內,我們希望你不只是「知道統合分析是什麼」,而是能「做出統合分析的結果」,並且了解背後的邏輯,未來面對不同主題時,依然能舉一反三,自主完成研究。
課程內容也不只讓你在課堂上「做得出圖」,更著重於課後「能持續發表」。我們運用「指定論文」的成功案例,從第一次做統合分析、第一次投稿、到順利刊登,甚至進一步建立寫作流程、連續發表。
這幾年,課後成功發表的學員,包含了醫學生、中醫師、藥師、護理師、放射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除了課程本身的用心規劃,新思惟更打造了論述基礎,課後能透過線上 Office Hour 獲得幫助,解決投稿與 reviewer 應對等疑難雜症。在長遠的學術路上,協助各位培養出可複製的成功發表模式,讓研究之路行之更快、更久,讓寫統合不再是難事。
對網絡統合分析、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
課後卡關不用再怕無人能問,新思惟推出每週一次蔡校長的 Office hour,提供課程校友線上諮詢,陪著學員走完成功發表的最後一哩路!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