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innovarad_cclee_Meta-analysis_20220821_0238
2022 / 8 / 26

重新燃起寫論文的火苗

 

作者:新竹國泰綜合醫院 李治中 醫師

 

 

01_innovarad_cclee_Meta-analysis_20220821_0238

 

 

吊人胃口的心得

 

上完課頭蠻痛的。幾個因素,一是戴著口罩一整天;再者課程太精彩;然後就是我太想得獎了。之前上過幾次課,在有製圖比賽的兩次,僥倖有拿到獎,因此心上的包袱很重。

 

(仁編按:李醫師真的在互動實作非常用心,前兩次參加的《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在顏色、版面以及文字大小上,都有很不錯的協調性,就連評審都沒有太多細節可以建議了,獲獎實至名歸!)

 

自報名課程起,便打定主意,要看完所有歷來的心得得獎作品。比起做一篇統合分析要查找的論文數,這個目標設得似乎並不高,過去近四十次課程,心得總數應在三百篇內,得獎作品也就近八十組,感覺並不困難。

 

可惜功敗垂成,心得看了六成,得獎製圖作品則大概讀了一半(給未來上課同學的建議,細看五場的得獎作品即可)。除了時間不夠,許多學長姊的心得或隱或顯地透露出「我付了學費才能有這樣豐厚的收穫,怎麼能輕易寫在心得讓你知道呢」,也有影響,這種吊人胃口的心得寫法,讓我停止淘金似的心得閱讀,轉而更加期待這次的課程。

 

 

曾經的裹足不前

 

這門課我一直都很想上,沒報名的原因是,過去瀏覽相關頁面,看到內容提到「跟作者要 raw data」等字眼,沒細看就心想,這談何容易。上完課方知,寄信本就不預期有回覆,只是證明有按照指引,跟作者連絡過,如此而已。難怪許多人並不認為自己能有機會完成一篇統合分析,看看我,單是聽聞得寫信跟人要 raw data,就裹足不前了。

 

半年多前心血來潮,想著還是不要原地踏步了吧,報名母校的臨醫所,僥倖錄取了,近日在處理註冊等事宜,才突然焦慮起未來的論文方向。爬梳過往畢業論文,發現近半數為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下載了能找到電子全文的來看,除了看致謝處感謝哪幾位老師作為找指導教授的指引,讀著內文的搜尋步驟,也開始盤算試著完成一篇。所幸九月開學前,剛好就有一堂我所知道最好的統合分析課程,立刻報名了。

 

 

並不是火箭科學

 

八月二十一日,上完一整天的課,在頭痛僥倖再拿到製圖大獎之餘,感想和收穫實在很難用文字描述。當然,屆時實際搜尋、操作,並且坐下來跑統計之時,可以預期一定還是會遇到很多荊棘,阻礙香菇的採收,也一定有不少困難不在諸位講者教授的內容之中。但這個工作坊的目的我想毋寧更在於點燃學員內心的火苗,在精神上牽著你的手,帶你上路,讓你知道這一切並不那麼難、那麼遙不可及,不是火箭科學(it’s not rocket science),而可以是拆解後的「填充題」。

 

有些東西不是花錢就能買到,但卻真的在這個工作坊中得到了,諸如統合分析過程中的眉角、新手誤區、提點,甚至是最初怎麼開始的故事。不過,在此我必須提出一困擾點,由於課程總是如斯用心,如果未來寫不出 paper,真的會無顏面對蔡校長與諸位講者。

 

 

咱們一起上路吧

 

讓我們看一下這段,「除了千錘百煉的最佳化教學流程之外,我們會根據各位的課前提問與基本資料,去分析哪些可能是特別需要協助的伙伴,然後從講師助教的專業中,尋找適合者,前往關心,並注意進度。」讀畢唯有感動二字。

 

帶上課程中的收穫,加上碩士班課程的刺激,應該能完成至少一篇文章吧。我這樣期許自己。希望能很快從零到一,然後寫心得給新思惟,報告好消息。再次謝謝新思惟,也衷心推薦給所有仍觀望的人。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