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ty_meta-analysis_20171022_0137_FB
2017 / 10 / 27

帶著問題來,迅速得到答案。

 

作者:三總基隆分院 精神科 陳田育 醫師

 

 

chenty_meta-analysis_20171022_0137

 

 

因為新思惟,意外踏入統合分析領域。

 

接觸到統合分析,是因為去年意外的經由同學引薦,在網路上認識了曾秉濤醫師。年紀相仿的大家,跨院組成了精神科實證醫學團隊,開始統合分析系列研究。

 

因為透過網路連結,我與曾醫師在資料初步完成時,才在去年《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第一次碰面、聊上幾句。第二次碰面,就是年底在國際醫學會的研究發表。

 

透過這樣的合作,讓我深刻體驗到,一個新時代的機會來臨。網路的快速連結,配上共同的信念,會創造出許多新的成果,並大幅節省時間成本。也非常感謝新思惟這個大平台,讓大家能有彼此合作切磋的舞台。

 

後續的一年中,團隊中仍不斷有人發表,也因此參與了非常多相關的研究過程,但礙於生活中仍有許多要務,所以,對於統合分析的了解,仍處於可以看懂資料並做評斷,但缺乏獨立精準完成的能力。

 

 

新思惟的課程,解救了分身乏術的我。

 

今年六月,結束了國外短期進修,一直希望能找時間把統合分析能力建構起來,然而返國後,在既有的臨床與家庭事務下,很難再有多餘心力專注學習新的知識,因此新思惟一天的課程,再次成為我的學習首選。

 

自己過去曾參加兩次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心得是:「一定要課前預習,並且課後立即應用」。

 

畢竟一天的工作坊,實在無法包山包海的學到所有知識與技巧,如果課程當天是第一次接觸相關主題,恐怕會嚴重影響到學習效果;相反的,假若已對相關領域有點了解,但希望更深入了解細節,那麼新思惟的課程就非常適合。

 

藉由過去一年多對於統合分析的接觸,其實心中存有非常多疑問,而過去的操作經驗,也正好成為我對於這個課程最好的預習。

 

兩位主要講師中,張醫師接受過完整的博士訓練,曾醫師則是從發表過程的錯誤,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兩位同樣是多產研究者,但剛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提供學員不同視角,可說是非常棒的組合。

 

因為,過去操作統合分析軟體中有不少問題,剛好利用課程機會,一次把問題解決,讓自己未來在操作上能更順利。

 

(橙編按:恭喜田育,細膩的準備,順利獲得「統合分析製圖大獎」!)

 

 

對於統合分析,我的想法是……

 

上半年,很幸運有機會到國外短期進修,也剛好接觸到幾位國外專門做統合分析的博士後研究員,很讚嘆他們能夠發表非常具影響力的研究。與全職研究者相比,身為台灣臨床醫師的我們,實在不容易有心力分析非常大量的文章。

 

然而,即使如此,臨床醫師依然可以為科學進步貢獻心力。不論是臨床研究或基礎研究,從研究開始到真正有實際文章產出,通常都需要幾年的時間,利用這個時間差,統合分析這項工具,就可以彌補沒有文章發表的空檔。

 

我們可以利用統合分析,了解自身領域的實證程度。一方面做回顧文獻、一方面整理資料,甚至有機會與自己的主要研究相互呼應,成為系列文章,何樂而不為?

 

如同健保資料庫研究一樣,統合分析文章仍有可能出現發表不適切主題的問題。尤其,目前雜誌社競爭激烈,所有論文幾乎都能找到刊登之處。因此,這個問題,值得同領域研究員彼此提醒,務必依照指引操作,並慎選合適主題分析,一同為科學的進步留下一些足跡!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