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醫附院 胃腸科 方冠傑 醫師
怎麼大家都帶著心滿意足的表情回來啊?
很早就有 follow 蔡校長的新思惟工作坊課程,也看到很多學長或是同學,甚至是學弟去上課後,滿載而歸、心滿意足的表情。
現在,想在醫學中心或是教學醫院混一口飯吃 力爭上游,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的醫院,已經從住院醫師開始要求練習投稿國際期刊,更不用說到次專科或是主治醫師的階段。甚至有些醫院,沒論文還不能升等,更遑論朝下一個階段前進了!
又如果本身缺乏研究型人格特質,更是一碰壁便停滯不前,除了極度沒效率之外,整個過程簡直是水深火熱,太難熬了!
SPSS 的操作,真的有些困難啊!
當然我的投稿路上,最初也是命運乖舛,一路跌跌撞撞的。而很幸運地,當我在醫學中心接受次專科總醫師訓練時期,遇到了很好的老師,願意對我傾囊相授,一路從最基本的期刊寫作開始悉心教導,幫我找到了研究的法門。
我也開始利用下班後,留在辦公室蒐集資料,就從最瑣碎的 key in 資料開始做起,等整理好資料,接著就是進入分析階段了,於是我又開始學習使用 SPSS 等統計軟體,統計本就不上手的我,SPSS 真的有些困難及生疏,實在很欽佩老師,總能一派輕鬆的按這、按那,將資料兩兩配對做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分析。
重新調整學習的心態
回想起開始接觸 SPSS 時,十分畏懼,就像第一次接觸 CMA v3 時一樣,內心常在吶喊,想破頭還是不知道所以然一直常常出現黑人問號。課程的引文說得很好,一語道破學習的癥結點,開始學習統計軟體要先建立好的心態,就像學開車,我們只需要知道交通規則安全上路,難懂的是汽車原理,但是我們並不需要自己修車,也不見得需要了解引擎是如何運作的才能開車。
同理可證,難懂的是 meta-analysis 的公式和理論,如果只想學會如何發表 meta-analysis 文章並不難(這是張醫師說的不是我說的)。其實我覺得也有點像遇到一個閱歷豐富的智者,初次見面要如何讓他對你傾囊相授,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心態建立(不畏懼新軟體)和如何進行溝通(知道要軟體做什麼,如何進行下一步),或者更省時有效率的方法,找到對的人幫你牽線。蔡校長開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就是在幫我們與 CMA v3 這個軟體牽線。
另外,課堂上曾秉濤醫師分享要我們不要畏懼跟原作者通信,留下信件往來證據,雖然我真的不是甚麼咖,人家未必會理我,透過和原作者的交流,雖然說不一定要得到文章統計的 raw data,但是萬一對方真的回信了,必定也可以學習到很多寶貴的經驗,例如英文書信。
用 meta-analysis 找出新答案
研究的領域中浮浮沉沉,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發過幾篇 original article,也參考過許多專家前輩們的文章,但是很多論點還是公說公有理,真相究竟是怎樣,一時之間還真說不清楚!
舉例來講,站在我們腸胃內科醫師的角度,對於小型肝癌(三顆以內,小於三公分)的患者,當然是高聲疾呼熱射頻電燒多好多棒啊,患者不用開大刀,傷口又小,住院天數又短,主張預後絕對不比外科手術差。但是站在外科醫師的角度,當然是能手術開刀開一開,一勞永逸才好啊!但是,究竟哪種方式好,因為其中的干擾因數太多,一時之間也是說不清!
像這一類的問題在各科間都有,如果能把問題構思好,清楚知道要問什麼問題,meta-analysis 是另一條獲得答案的道路!
太振奮了,兩小時真的能跑出圖表!
很感謝蔡校長用心建構了這樣一個工作坊,正因為有這多采多姿的平台,才讓我們有機會遇到整合統計論文寫作資歷豐富的優秀講師:凱閔醫師、秉濤醫師,還有蔡校長。他們擅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闡述了 meta-analysis,並且利用短短的兩個小時,讓大家實際演練,做出具有投稿水準的圖表,著實讓大家精神為之振奮,充滿無限希望,也讓我更有勇氣投入研究,並想著手進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認真上完了一整天的課,上山練功完後,下山之後當然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了,希望這堂課能夠啟動我的 promoter,讓我轉錄轉譯過程順利,最後能做出不錯有功能的蛋白酶!繼續加油!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