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才剛剛裝好軟體,一點統合分析的基礎都沒有,真的可以畫出一篇 SCI 論文裡頭全部的圖表嗎?」
帶著這樣半信半疑的心情,同學們開始了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在優秀的講師助教引導下,陸續完成了統合分析的各種重要圖表,實際體驗了從論文數據、輸入、統計、製圖的過程,才發現,其實自己真的可以完成,而且是用自己的滑鼠、自己的電腦,就能完成。
「我今天才剛剛裝好軟體,一點統合分析的基礎都沒有,真的可以畫出一篇 SCI 論文裡頭全部的圖表嗎?」
帶著這樣半信半疑的心情,同學們開始了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在優秀的講師助教引導下,陸續完成了統合分析的各種重要圖表,實際體驗了從論文數據、輸入、統計、製圖的過程,才發現,其實自己真的可以完成,而且是用自己的滑鼠、自己的電腦,就能完成。
上課一開始,當我在開場介紹的時候說,下午 2 點時,大家都能在「自己的電腦」上,畫出 SCI 期刊能接受的統合分析圖表時,很多同學是半信半疑的。「我真的可以嗎?用我的電腦就可以嗎?」
不過,經過講師與助教們的協助,所有同學都做出了作品,部分同學還有時間檢查各種細節,並優化表格,然後上傳參賽。在自己的電腦上能看到跟國際論文一樣,甚至更好看的圖表,是很令人振奮的!
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之後,許多剛入門的同學,對於能在自己的電腦上,畫出 SCI 期刊等級的全套統合分析圖,都感到相當有成就感。
為了協助各位更為精進,以下分析一些「差點就能得獎」的細節,協助各位更好。接著,介紹得獎的蔡翰霆治療師與鄧子麒醫師的傑出作品。
這次課程中,多數都是論文領域的新手,即使已經有臨床論文的伙伴,在統合分析領域也是第一次接觸。於是,在互動實作時間時,會特別注意發問比較少,以及進度比較慢的伙伴,給予協助。
從過去的害怕,到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畫出跟 SCI 期刊一樣,甚至更好看的數據圖時,那種感動是很難形容的。也是因此,這次有相當多朋友上傳作品。
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差點得獎的作品,有什麼細節可以再改進。也一起欣賞得獎的張國珍醫師、陳怡真醫師的作品!
經過早上的密集介紹,與中午的高強度指導,所有同學都順利做出 meta-analysis 的核心圖表,並實際操作過一次 CMA,知道自己在那邊會卡關,也由助教們即時協助,避開難關,走向成功!
投稿跟下棋一樣,少犯錯,就是贏。這次得獎的吳怡慧醫師、楊宗杰醫師,是兩夫妻一起來上課,上一次在 2016 年,也是兩個人一起來上簡報課。在課後的閒聊中,他們提到,預計兩個人同心協力,盡快寫出屬於自己的論文。
在欣賞兩位得獎的作品前,我們先一起來當 reviewer,給以下投稿的同學們建議。先試著自己想想,那邊還有改進空間,你會怎麼描述。然後看看我們的評語,練習對圖像的敏銳度。
開始囉。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魏士凱 藥師
關於 meta-analysis,雖然平時在查找文獻經常接觸,或者 EBM 相關活動時,會做較深刻的探討,然而 meta-analysis 對我而言,還是隔了一層紗。
尤其是在統計數據呈現時,即便知道文章總結內容,也知道數據呈現的趨勢,但多篇 meta-analysis 文章相比時,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例如:Odds Ratio、SMD、difference in mean 的使用,標準差 SD 與標準誤 SE 的內涵,只知道它們不同,卻不知道使用的時機何在。
經過凱閔醫師的說明後,解開了許多心中的疑惑。相關的統計解說也看過、聽過不少,但總是有不明不白之處,而這短短一堂課雖言簡意賅,卻能直擊痛處,加上適當的比喻,讓人茅塞頓開,不管作為文章的讀者或撰寫者,都非常實用且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