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非常多的同學來自於各行各業,包括要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主治醫師升等,或者教職升等的伙伴們,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對於統合分析並不熟悉。
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真的能夠在一天的課程內入門統合分析,甚至還親手做出整套 SCI 文章發表所需要的圖表嗎?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同學在課前對自己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經過課程講解、老師指導,以及自己親手突破幾個重要難關之後,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做出很不錯的內容。
以下,我們就一些在排版跟細節上還能進步的地方做些建議,接著來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這次有非常多的同學來自於各行各業,包括要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主治醫師升等,或者教職升等的伙伴們,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對於統合分析並不熟悉。
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真的能夠在一天的課程內入門統合分析,甚至還親手做出整套 SCI 文章發表所需要的圖表嗎?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同學在課前對自己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經過課程講解、老師指導,以及自己親手突破幾個重要難關之後,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做出很不錯的內容。
以下,我們就一些在排版跟細節上還能進步的地方做些建議,接著來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這次課程有許多非醫療領域的同學一起來學習,想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增添一個產線,而且這個產線不求人,可以操之在己,在論文發表的進度上,減少一些波動。
經過中午的努力,同學們都能夠做出專業的圖表,第一次就能做成這樣,實在了不起。以下,我們再繼續給些建議,協助同學更上層樓。然後一起來看看兩位得獎同學的精采作品。
作者:科技業 人力資源部 陳邦誠
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就像是一場學術盛宴。身為一個專注於勞工關係研究的學者,我對這次課程充滿期待。畢竟,統合分析這種能夠系統性整理與分析既有研究成果的方法,對我的研究極具價值,我知道,這將會是一場相當燒腦的學習之旅。
課程一開始,蔡依橙校長和張凱閔醫師用清晰的邏輯架構,帶領我們進入統合分析的世界。老師說明了關於統合分析的價值,不只是簡單的數據彙整,而是一種能提升推論可靠性、發掘隱藏趨勢的強大工具,果真能有機會解決我在研究時經常面臨的困境。
接著,課程深入探討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的關鍵步驟,從搜尋資料庫、設定納入與排除標準,到數據提取等。到了實際操作 CMA 軟體的階段,透過手冊的指引,將統合分析從書本上的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
作者:清大 醫工所 林幸瑩 助理教授
參加 2/15 這天的 《統合分析工作坊》,讓我對統合分析的概念、方法和應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真正體會到這項技術在各類研究中的價值與影響力。
原本對統合分析的印象只是「複雜的統計方法」,但這次的學習讓我發現,它其實是研究者手中強而有力的工具,除了具有免收案、免 IRB 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從紛繁的數據中找到清晰的趨勢,甚至調整臨床決策。
Meta-Analysis 是一種透過整合多個相關研究結果,來得出更具代表性與穩定性結論的統計方法。老師強調,當單一研究的結果分散或存在異質性時,統合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這讓我想到,以前閱讀文獻時,常常會遇到不同研究給出相反的結果,總讓人困惑到底該相信哪一個?這時,統合分析就像是一座橋樑,將這些分歧的研究串聯起來,幫助我們更精準地解讀整體趨勢,提供更可靠的科學依據。
在老師的協助下,所有同學都能夠順利完成投稿需要的圖表。
這個過程中,大家都體會到,其實只要有適當的引導跟協助,事實上做出整套統合分析所需要的圖表,並沒有那麼困難。
所上傳的作品也都做得相當不錯,能夠提醒的部分並不是太多。以下稍微複習一下一些容易被初學者忘記的細節。並且一起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很高興看到同學們,在課程團隊的協助下,都能夠開始起步。期待看到各位日後的好成績。
把圖片做得好看,對於「文章被接受」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站在審閱者的角度,就能夠理解。
因為,連圖片都做不好的研究團隊,可能沒有太多的經驗,文章的品質相對也會比較差。而身經百戰的團隊,每一張圖都會仔細確認,並反覆調整到最佳狀態。
所以,如果你在做圖上投注心力,讓他看起來風格一致、相當整齊,且細節都處理好,就很容易得到人家的尊重,認真審查你的內容。
相對的,如果圖片的處理較為隨便,很可能在審閱者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已經決定退稿。接下來的時間,只是在找適當的理由。
以下,是一些針對同學們的作品,所作的進一步建議,以及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