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iginal article x 75
原創論文連續三個月維持在 50 篇以上,6 月(55 篇)、7 月(53 篇)、8 月(53 篇)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位學員發表!


作者: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院學士班 常善媚 助理教授

博班剛畢業時,我曾經滿懷期待地想挑戰自己,嘗試與夥伴合作完成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然而,因為缺乏經驗,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精準選題與掌握研究方向。
那段日子裡,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閱讀與整理,甚至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品。
沒想到最後卻發現,所挑選的主題正好落在兩個學術領域之間的灰色地帶,無論是臨床界或研究方法領域都不太關心這個議題。尷尬的位置讓論文難以找到合適的讀者與投稿期刊。
更殘酷的是,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統合分析的特性是需要跟時間賽跑的,當投了幾本期刊來回幾個月甚至一年就過去,原本蒐集的文獻逐漸「過期」,需要重新更新,等於要再付出同樣的努力重新整理與分析。
這種時間壓力,最後讓這論文在時間的流逝中愈來越失去競爭力,最後胎死腹中。
這是一次深刻的血淚經驗,也讓我在之後幾年,都只敢做真實資料的研究與分析。

作者:童綜合醫院 心身科 謝明翰 醫師

追蹤「新思惟國際」的臉書已經一段時間了。看著一門門課程輪番登場,常被內容打動,卻總卡在一個現實問題:一天的課、價格不低,CP 值到底如何?
於是長期處於潛水狀態。身為中生代臨床醫師,平日工作量大,醫院每三年仍有一篇論文的硬性要求(未達標還會被扣款)。近年我累積了四篇論文:一篇 original、三篇 case report,其中 original 也是在高人提點下完成。只是 case report 接受度愈來愈低、影響係數有限,也感覺門檻逐年升高。
新思惟國際的課程,同事與老同學也有人去上過。臨床工作日復一日,難免有些倦怠;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產出更高品質的研究,一來能爭取國際會議張貼與交流,順道充電旅行;二來院內論文獎勵也不差,若能穩定量產,算是實質鼓勵。
再者,心裡也一直惦著是否攻讀博士班的可能。思量數年,剛好看到台中開班,便決定先報名再說。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潘有法 醫師

在當今醫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中,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已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透過將不同研究結果進行系統性的整理與量化分析,研究者得以在龐雜的文獻中歸納出更具代表性與可信度的結論。
有幸參加了這次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不僅學習到操作技巧,也對統合分析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作者:101 微笑牙醫診所 陳正哲 執行長

這次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對我而言是一段充滿驚喜與收穫的學習經驗。過去在面對統計或統合分析的時候,總覺得那是一片艱澀難懂的世界。即便擁有軟體與說明書,也常常因為不知如何操作或遇到錯誤而感到挫折。
然而,在這堂課程結束後,我對統計圖表的印象徹底改觀。原本複雜的圖表製作變得簡單直觀,不再需要反覆翻查軟體操作手冊,也不用害怕遇到問題時無所適從。
透過實作練習,我能立即產出圖表,即使不夠完美,也能藉由課堂上「得獎作品」的解說,理解常見的錯誤與修正方式,這對正在撰寫論文或需要使用統計工具的師生與專業人士而言,絕對是極具價值的幫助。


問:請問校長,你好幾個課程,公開開課都超過 10 年了,請問你是怎麼管理課程更新的?我的意思是,你會固定什麼時間就要更新內容嗎?還是根據時代調整?像是最近 AI 的改變就很快,過去也有 OA 期刊浪潮的出現,你都怎麼管理這些改變?
答:(蔡依橙)
的確,我們是經常在做大小改款的。最近則是多為持續的小改款。
主要的原因就如你說,世界一直在變,我們希望來到課堂上的初學者所聽到的,是「今天」「這個時候」一個初學者該聽到,而且聽到之後能起步的內容。
OA 浪潮出現後,我們一直在持續評估其影響,早期看我部落格的朋友都知道。之後我也親自去擔任 OA 期刊的審閱者,感受一下幾家不同出版社的經營效率跟決策模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跟同學說,究竟現在的學術狀況變成如何。
各醫院對期刊的策略,我們也通過校友的升等經驗跟持續回饋得知。
至於 AI 這波浪潮,也是一樣,一開始我們就是積極使用,而且嘗試挑戰一些學術上使用的可能性,才知道哪些功能依然是胡扯,哪些功能竟然已經變成比較可信。
我們會在每次開課前,看看課程的內容,覺得老舊的就拿掉,然後換上對初學者更有用的內容。
在遇到有意思的改變時,也是第一時間就去思考,該怎麼融入我們的課程中。
有必要的話,就整堂課換掉,如果換掉的堂數較多,就乾脆做全課程大改款。
這跟臨床工作一樣,我們吸收新知,有了新的想法,知道怎麼做會對患者最好,明天門診或明天的手術就能應用上,以前的患者回診時,也會逐漸用上新的治療。
在課程這邊,就是 Office Hour 作為聯繫,如果同學有來問學術或個人品牌或各種領域的問題,我們都會用現在的想法,用最新的回答方式,來回覆。
會這樣積極改款,而且每一梯次的新同學都覺得學到很多,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在思考事情。
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做到,但你實際來課堂都能感受到。
提供對「學習者」最有幫助的內容。我們就是根據這個在持續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