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大醫院 斗六分院 骨科部 劉原輔 醫師
離開醫學中心的我,如何持續耕耘學術?
今年八月剛升上主治醫師,依照著科部安排來到斗六分院。在離開前老師們就耳提面命提醒(恐嚇) 我:「即使離開醫學中心仍然不可與學術脫鉤,未來才有機會回來。」
住院醫師時期,雖然參與過臨床研究,也順利有論文發表,但那是享有良好的資源與研究環境才有這樣的機會順利產出,而今離開醫學中心保護傘的我,真的有能力跟機會持續產出研究論文嗎?
因為這樣徬徨不安的心,促使我想找尋在資源有限下的其他研究方式,在過去搜尋或閱讀期刊時,常會看到統合分析這類文體的文章,心裡想著:「這會不會是我現階段的一線生機?」但想要著手進行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簡化深奧學問,從實戰需要出發。
看到追蹤已久的新思惟網頁跳出《統合分析工作坊》開課訊息,我立馬決定報名,於是在 8/29 早晨,我拖著前一天值班的疲憊,從靜謐的雲林高鐵站開啟了一天高含金的課程。
就如過去學員所描述的,課堂開始後會忘卻一切疲憊,課程的安排與講師授課的技巧的確讓人沒有機會分心。
從一開始蔡校長的課程簡介就很能打動我:「統合分析背後的學問像一座森林,有太多太多東西根本無法在這短短一堂課中完全理解,但我們要的是學會怎麼進到森林,採到我們要的香菇並安全離開森林。」接下來的課程就繞著這個中心思想展開了。
你不可不知,一篇統合分析的重要關鍵!
張凱閔醫師透過自己的文章,講解如何架構一篇統合分析的文章,文章一切的起源多來自一個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且目前的研究還無法提供明確的處理方式時,我們可以透過搜集文獻並利用統合分析試圖找出問題的答案,因此一開始設定問題的精準度,是決定一篇統合分析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文獻搜尋一開始先鎖定該主題的相關 review article,了解該主題目前發展到哪個階段外,也可知道目前學界對相關議題有什麼分類方式。
一來可以知道這個主題還有什麼可以發展的空間,在搜集相關資料時需要採集哪些變項作為萃取;二來就是在分析時需注意到的重點,包含:變項為連續變項或比率變項、變項的可使用性、定義方向(注意各研究間使用的量表是否相同,做相減時要特別注意方向)、多元多樣(留心族群間差異,善用子群體分析)。
高手寫論文,居然不是從 introduction 開始?
曾秉濤醫師上課真的很有舞台魅力,就像個說書先生緊緊抓住聽眾的注意力,詼諧但有條理地道出如何架構一篇 MA 文章的步驟。
而講師傳授的寫作順序與我過去認知的不同,居然是先從 materials and methods 開始,接著寫 results 及 discussion,反而第一段的 introduction 是最後寫,而每一段該寫什麼、該怎麼寫都有心法,難怪有辦法在短時間量產出一篇篇好作品。
Introduction 應聚焦主題避免太多消耗 reviewer 耐心的廢話 非重點東西,破題道出本篇研究的重要性與差異性,告訴 reviewer 採用這篇文章的理由。
Methods 則須遵照 guideline 進行,避免出錯讓 reviewer 留下不夠嚴謹的印象。其他重點包含:選擇適合的評讀工具及統計軟體、勇敢聯繫關鍵作者取得需要的資源、是否需要註冊等等。
Results 要包含三大要素 PhD(publication bias、heterogeneity、different subgroup),盡量使用圖表來呈現結果,且要有充分理由才能刪除找到的文章。
Discussion 一開始要重點破題,報告本篇的重要性,幫助讀者整理記憶。專注主題,引用他人文章來佐證自己的發現,並先老實坦承統合分析文章的限制性,只能發現現象而無法解釋原理。
Conclusion 要能以兩句話總結重點,並做到承先啟後及提出建議。
除了重要數值,統計也能快速上手!
「Meta-analysis 重要數值」這堂課,介紹統合分析萃取不同研究間的數據時該注意的重點,像是標準差(SD)與標準誤(SE)不同,卻常常被誤植入統合分析造成結果錯誤;比率變項的陷阱,odds ratio 與 risk ratio 的不同,如何選擇 random effect model 及 fixed effect model,heterogeneity(異質性)及 funnel plot (漏斗圖)的概念等等。
在互動實作跑統計軟體,照著手冊的教學一步一步做出投稿級圖表,真的滿有成就感!這都是仰賴講師們研究後,統整出最有效率匯出高品質圖表的方式。如果過程中有任何疑問,也會有立即性的回饋與教學。很期待自己能盡快有題目,好好善用這套軟體。
掌握搜尋文獻的核心,圖表美化也不馬虎。
以關鍵字的冷熱,選用不同的組合方式,再依據找到的搜尋筆數決定該主題是否可行,透過 n-1 法則,初步在標題及摘要篩選要細看的文章。
搜尋原則是「寧可錯殺一百不能放過一個」,因為一篇的遺漏很可能就是決定這篇文章是否有意義的重要關鍵,此外,進一步理解連續變項及類別變項個別有哪些項目,及分別需要使用的統計方式的不同。
經過校長解說圖表優化的重點,我才知道原來科學論文是否被接受,其實存在著許多非科學因素。如何在圖表的安排上先給 reviewer 留下好印象,提升把論文看完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沒想到透過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讓一模一樣的內容,有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人果然還是視覺動物呀,嘆!
有貴人相助,減少起步的逆風。
張醫師分享自身經驗,內容包含:維持寫作動力的方法、在茫茫學海中找到合適主題、在眾多雜誌中找到文章的歸宿、文章被拒絕時的心態調整。
萬事起頭難,想想我們很多事情的第一次,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摸索碰壁,而結果也往往不盡人意,但如果有貴人願意出手提供協助,就能讓學習過程遇到的痛苦大幅下降。
今天這堂課,可以感受到講師們用心把畢生精華盡可能用最淺顯的方式交給我們,非常謝謝老師們及新思惟團隊的安排。但「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離開課堂才是挑戰的開始,期許自己能下定決心好好按圖索驥,一步一腳印完成人生中第一篇 meta-analysis。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