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文君 醫師
指導老師鼓勵我來新思惟學 meta-analysis
身為 gap year 畢業生,既不屬於畢業的學校、也不屬於未來的醫院,能找到老師願意帶我寫 paper 真是非常感恩的事!本來想說從個 case report 開始寫就好,沒想到老師一開口就說我們來寫 systematic review 跟 meta-analysis 吧!當下我還真嚇傻了,「您說的是那個證據等級最高的論文類型嗎?」雖然老師寫過的 meta-analysis 比我看過的 meta-analysis 還要多,但還是不斷的懷疑自己,真的有可能完成嗎?
實際寫了兩個月(非常慢)問題越積越多,從怎麼訂 PICO、到怎麼整理 Table 1、extract data,隨著撞牆範圍逐漸擴大,越來越超出我理解能力範圍,靠著 Google 跟簡體中文網站 也越來越無法解答我的問題,一直很擔心是不是投資的時間要變一場空。還好老師也用 CMA,老師還鼓勵我來上新思惟,只要把信用卡準備好,剩下就沒有什麼好猶豫的了!不如就把新思惟當成我的浮木吧!
先說結論:統合分析真的很適合沒資源的醫師
上完新思惟,終於可以體會為什麼 systematic review 跟 meta-analysis 真的是一人公司可以完成的文章類型,因為真的就像是整理讀書心得,你只要有電腦、網路、PubMed,只是全英文版,加上要非常實事求是。既不需要等待神奇的 case 從天而降,也不需要申請 IRB。
曾醫師傳授的搜尋技巧,加上臨床功力日漸上升,下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去查 PubMed 就可以想寫就寫,還可以像曾醫師一樣跟醫院申請(很多)論文補助款!證明老師的遠見不假,很適合我這種什麼都沒有,只會看英文的年輕醫師!
上完新思惟,才發現我多慮了!
報名前懷抱著忐忑的心,爬過許許多多的心得文、蔡校長的各種網誌、製圖大賽的攻略、去 Google CMA 長什麼樣子、去粉絲專頁看兩位講師的問題回答精選,一直很想知道到底在上什麼、值不值得?畢竟我今年僅剩的存款不多了。也很怕我自己的 paper 會沒有人有空替我解答,畢竟這是團體班,下課時間問問題的人群,想像起來一定是大排長龍。
中午互動實作的時候,正在思考我要趕快做完圖、趕快拿我 paper 的問題去問講師的時候,張醫師還特別來到座位旁跟我討論(超感動,簡直像在許願)。在提問與互動的過程,多認識了一兩個軟體,也更熟悉需要應用的公式,甚至連 data 該如何處理都有比較明確的方向。
早上上課說明標準差、標準誤的差別,馬上發現自己的 paper 犯了相同的錯誤,更加深印象,而且居然自己胡搞了兩個月都沒發現。(這就是蔡校長說的:這堂課只教你「搞錯了會出問題」的內容!)
所以既然都來上課了,有問題,就勇敢地提問吧!
需要就來上,效果最顯著!
關於課前準備,看了很多醫師的心得分享,一直看到大家提曾醫師講 N-1、NP 法則,勾引了我的好奇心,上課時,也對於這塊聽得特別仔細。閱讀心得文的過程,也瞭解到座位可以任意選擇,只要早點到,就可以坐前面一點的位置。但人算不如天算,即使我 8:15 左右到,現場依然已經有 5-10 個人了!
也因為有做 meta-analysis 的經驗,帶著實際操作遇到的問題來上課,遇到問題就立刻發問,居然問問題問到被助教記得,收穫比預期的多很多。要是今年我沒有這個機會,沒有撰寫 meta-analysis,就算過幾年再來上課,想必充滿問題的衝擊感(絕望感)、跟學習的強度,不一定會比現階段來的有感。
太實用且收穫豐富的課程
對我而言,CMA 的教學就像一場及時雨,助教指導了許多軟體問題,張醫師也幫忙解決 data 的問題,回家馬上做出一張 after treatment 的 forest plot,太實用了!即使製圖大賽還差一張表格沒有完成,不過藉由不斷的練習、發問、解惑,收穫比我想的更多也更直接。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在哪,學習就在哪!
回到家後,翻開自己努力很久的論文,雖然本來寫好了 introduction,但在上完曾醫師的課才知道,這部分不用急著寫,整份完成再一次鋪陳,比較不會有疏漏!接下來還有 discussion 的撰寫、英修、投稿、拒搞 等不少的路要走,課程也都有提到,回家就能立刻現學現賣!雖然主題很普通,也不知道最後能不能成功投出去,但能力是不會跑的,準備好自己不嫌早!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