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CII_ChenJY_17
2025 / 11 / 6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急性腎損傷之統合分析,獲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刊登!

 

 

01_CII_ChenJY_17

 

 

文章介紹

 

ICI 造成的 AKI(ICI-AKI),在不同研究中的發生率都不太一樣。雖然一般認為用類固醇治療可能對腎臟復原有幫助,但到底效果如何,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而且,如果病患發生過 ICI-AKI 之後,又重新使用 ICI(稱作 ICI rechallenge),那腎臟會不會再次受傷(recurrent AKI),風險有多高,也是個未知數。

 

陳鋭溢醫師團隊想要研究 ICI-AKI 的發生率到底是多少?用類固醇治療到底有沒有效?如果重新用 ICI,再次發生 AKI 的風險高不高?

 

團隊搜尋了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這幾個主要的醫學資料庫,收集了截至 2024 年 5 月份的相關文獻。他們關注的結果有三個:ICI-AKI 的發生率、類固醇治療後腎臟恢復的情況、以及 ICI rechallenge 後再次發生 AKI 的風險。在分析這些資料時,研究是採用「隨機對照模型」(random-control model)來做統合分析。

 

這份統合分析總共納入了 16 篇研究,包含了 10,726 位受試者。一年追蹤下來,ICI-AKI 的綜合發生率是 1.4%(95% CI 1.0-2.1%)。如果用發生「速率」來看,則是每 100 個病患年(per 100 patient-years)會有 4.3 次 ICI-AKI 發生(95% CI 2.3-6.3 per 100 patient-years)。

 

對於得了 ICI-AKI 的病患,使用類固醇治療,他們腎臟恢復的機會確實比較高(勝算比 OR 1.82,95% CI 1.17-2.83,p = 0.008)。不過,研究發現,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和口服類固醇,並沒有額外的好處(OR 0.928,p = 0.863)。

 

另外,如果病患在發生 ICI-AKI 之後又重新接受 ICI 治療,再次發生 AKI 的機率是 18%(95% CI 13.2-23.9%)。

 

這項研究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接受 ICI 治療的病患中,發生 ICI-AKI 的比例其實是蠻可觀的。雖然類固醇治療確實能幫助腎臟恢復,但是不用特別追求合併靜脈注射的類固醇,因為看來效果並沒有比較厲害。

 

最重要的是,對於那些曾經發生過 ICI-AKI 的病患,如果還要再次使用 ICI,再次發生 AKI 的風險會比較高。

 

 

恭喜陳醫師!

 

寫好了統合分析,投稿到國際期刊,雖然兩個審閱者給不錯的評價,意見也好回覆,期刊社給我 revision,但其中一個 reviewer 2 認為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不是 original article,審閱意見很不友善,用 review 文章的要求從頭刁到尾。但是因為我真的需要這篇 original 升等,如果改成 review 格式又很奇怪,請問怎麼辦?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01_JCM_ChenYY_09
2025 / 10 / 29

[快訊] 程羽嬿醫師團隊,關於「下睫毛」與「結膜內」切口修復眼眶及顴骨骨折的眼皮併發症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ChenYY_09

 

 

文章介紹

 

處理眼眶或顴骨骨折時,手術雖然成功,但後續的眼皮問題常常讓病人很困擾,不只影響外觀,有時候還會影響功能。

 

這些併發症包括像:眼瞼外翻(ectropion,眼皮翻出來)、眼瞼內翻(entropion,眼皮往內捲,睫毛會刺到眼球)、鞏膜外露(scleral show,眼白露出太多),還有明顯的疤痕。

 

目前手術界很常用「下睫毛切口法」跟「結膜內切口法」這兩種方式,但到底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出現這些麻煩,一直是大家在爭論的焦點。所以,程羽嬿醫師團隊想要比較,到底這兩種手術方法,哪一種術後眼皮併發症的風險會比較高。

 

研究團隊搜尋了 1990 年 1 月 1 日到 2025 年 6 月 15 日間,在 PubMed、EMBASE 跟 Cochrane Library 上的醫學文獻,收集了研究設計、病人基本資料,還有併發症發生率的數據。使用 Newcastle-Ottawa scale 來評估這些研究的品質。最後,研究人員用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軟體進行隨機效應的統合分析,計算出勝算比跟 95% 信心區間。

 

總共納入了 19 篇研究,包含了 2103 位病人,其中 1062 位是用「下睫毛切口法」,1041 位是用「結膜內切口法」。

 

研究結果發現,睫毛下切口這種方式出現眼瞼外翻的風險是經結膜切口的 2.94 倍,鞏膜外露的風險是 2.33 倍,明顯疤痕的風險更高達 5.62 倍。不過相反地,經結膜切口出現眼瞼內翻的機會比較高,睫毛下切口只有它的 0.17 倍風險。這些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很小,結果相當一致可靠。

 

另外,不同研究間的差異性(heterogeneity)跟發表上的偏差(publication bias)都非常小,表示這次的結果是相對穩定的。

 

綜合來看,相較於「結膜內切口法」,「下睫毛切口法」有比較高的眼瞼外翻、鞏膜外露,以及疤痕風險。而「結膜內切口法」則有較高的眼瞼內翻風險。這些發現可以提供給醫師一個參考,在決定手術方式,以及和病人討論術後可能發生的狀況時,能夠有更明確的依據。

 

 

恭喜程醫師!

 

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RO_LuanCW_07
2025 / 10 / 27

[快訊] 欒智偉醫師團隊,研究胸腔放療中「免疫細胞受照劑量」與預後的關聯之統合分析,獲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刊登!

 

 

01_RO_LuanCW_07

 

 

文章介紹

 

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免疫細胞受到的輻射劑量,是否會影響病人的整體預後?

 

欒醫師團隊使用統合分析進行研究,納入 16 篇,共 4511 位接受胸腔放療的病人,比較「免疫細胞估計受照劑量」(EDIC 或 EDRIC 模型計算)與病人的整體存活、無惡化存活、無病存活、局部控制率,及遠處轉移率等臨床結果之間的關聯。

 

分析結果顯示,免疫細胞受照劑量越高,整體存活與無惡化存活都較差,其他像無病存活、局部區域控制、遠處轉移風險也都比較不利。這個趨勢在不同癌別、國家、年齡層與各種治療搭配下都一致,年長者影響更明顯。即使以較低的劑量門檻(約 6.1 Gy)來看,也能觀察到「劑量越高、預後越差」的現象。

 

欒醫師團隊認為,在規劃胸腔放射治療時,除了確保腫瘤得到足夠照射外,也應考慮「免疫細胞的保護」。透過減少不必要的照射範圍、降低心肺平均劑量、避免大面積低劑量曝露,或選用像質子治療等能減少正常組織受照的技術,都可能幫助病人獲得更好的長期治療效果。

 

 

恭喜欒醫師!

 

寫統合分析最難的,不是統計,也不是畫圖,而是找到「剛剛好」的題目。初學者起步的理想選擇是幾篇?如何找到能做的題目?如何評估可行性?如何在每一次搜尋時,都能建立脈絡,快速調整找題方向?一起來聽聽講師怎麼說。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1_JP_HsuCW_28
2025 / 10 / 22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lumateperone 在躁鬱症治療的劑量與療效安全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01_JP_HsuCW_28

 

 

文章介紹

 

Lumateperone 是一種較新型的抗精神病藥,兼具多巴胺與血清素調節作用,被認為能改善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且副作用較少。許智維醫師團隊想要瞭解,使用不同劑量的 Lumateperone,是否會有明顯的療效差異與安全性變化。

 

許醫師團隊收集先前隨機對照試驗中,使用 Lumateperone 治療躁鬱症的資料進行統合分析,分別比較每日 28 毫克與 42 毫克兩種劑量,在臨床上的療效與安全性,並與安慰劑組作對照。分析重點包括憂鬱症狀改善幅度、臨床反應率、緩解率,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研究結果發現,每日 42 毫克的 Lumateperone 在減輕憂鬱症狀、提升整體臨床評估分數與改善生活功能方面,表現都比 28 毫克組更明顯。達到「症狀顯著改善」的病人比例也較高,不過在「完全緩解率」上,兩組並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安全性分析顯示,42 毫克組並未出現體重上升、代謝異常或錐體外副作用增加,但因頭暈、噁心等不適而停藥的比例稍高。

 

許醫師團隊認為,42 毫克的 Lumateperone 在躁鬱症的治療中,可能是效果與安全性兼具的劑量,能有更顯著的症狀改善,同時維持良好耐受性。

 

 

恭喜許醫師!

 

想知道在題目設定、搜尋策略與研究設計間,如何靈活切換方向、不浪費時間?一起來聽聽講師怎麼說!

 

 

 

 

論文寫作 /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01_DRCP_HuangHK_28
2025 / 10 / 9

[快訊] 黃暉凱醫師團隊,關於 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風險影響之統合分析統,獲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刊登。

 

 

01_DRCP_HuangHK_28

 

 

文章介紹

 

黃暉凱醫師團隊想了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不同降血糖藥物,會不會影響得到巴金森氏症的機率。研究團隊特別關注三種藥物:SGLT2 抑制劑、GLP-1 受體促效劑、DPP4 抑制劑。

 

團隊利用美國 TriNetX 研究網絡的真實世界資料,收集了 2015 年到 2022 年間,年齡 50 歲以上、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並開始使用這三種藥物的病人資料。

 

為了讓比較更公平,團隊使用了傾向分數配對的方法,確保各組病人的背景條件相似。研究主要想看的結果就是這些病人後來有沒有被診斷出巴金森氏症。

 

研究總共納入了將近 30 萬名病人的資料。在 SGLT2 抑制劑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中有 93872 人;GLP-1 受體促效劑與 DPP4 抑制劑的比較中有 110366 人;SGLT2 抑制劑與 GLP-1 受體促效劑的比較中有 95838 人。

 

結果發現,使用 SGLT2 抑制劑的病人得到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明顯比較低。跟使用 DPP4 抑制劑的病人相比,風險降低了 20%(風險比值為 0.80),跟使用 GLP-1 受體促效劑的病人相比,同樣也降低了 20%。

 

但是 GLP-1 受體促效劑跟 DPP4 抑制劑相比,在預防巴金森氏症方面就沒有明顯差異了。研究團隊還整合分析了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也支持 SGLT2 抑制劑能降低巴金森氏症風險的發現。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顯示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 SGLT2 抑制劑可能比使用 DPP4 抑制劑或 GLP-1 受體促效劑,更能降低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

 

 

恭喜黃醫師!

 

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