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DO_LinTY_02
2022 / 11 / 7

[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肌少症對肺癌治療預後之傘狀回顧,獲 Discover Oncology 刊登!

 

 

01_DO_LinTY_02

 

 

文章介紹

 

肺癌是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肌少症也是。對於罹患肺癌的患者,如果同時有肌少症,可能會有什麼影響,這是林醫師預計使用傘狀回顧,整理現有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所想回答的。

 

搜尋後,共有 14 篇回顧與統合分析,評讀其品質後,總結肺癌患者罹患肌少症的比例在 42.8% 到 45.0%,相當高。而且肌少症患者的術後併發症較多、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效果也會變差。不管是在肺癌的哪一期、接受什麼治療,肌少症患者的死亡率也都比較高。

 

根據以上,作者群認為,肺癌患者中,肌少症的確是一個預後不良的預測因子。該怎麼有效的介入並協助這群患者,是未來研究可著墨的。

 

林醫師課後持續發表,而且在整理大量文獻時相當有耐心且細心,很不容易!

 

 

恭喜林醫師!

 

閱讀更多 »

01_JFMA_TsengBY_11_WuMK_12_TsengPT_70
2022 / 11 / 3

[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褪黑激素對腸躁症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刊登!

 

 

01_JFMA_TsengBY_11_WuMK_12_TsengPT_70

 

 

文章介紹

 

腸躁症是困擾且臨床上常見的狀況,而且目前的幾種治療效果都普通。因為褪黑激素與胃腸蠕動有關,且在腸躁症患者身上,也發現過內生性褪黑激素降低的現象。於是,就有人開始使用褪黑激素來治療腸躁症,不過結果不一,曾醫師與吳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

 

研究收錄 4 個隨機對照研究共 115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使用褪黑激素,比起對照組,能顯著降低腸躁症疾病嚴重程度,而且在分組分析中,即使兩組都有使用其他藥物,也一樣有差異。總結來說,褪黑激素對腸躁症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品質有效,但對腹脹感、睡眠品質則與對照組無異。副作用部分,也與對照組無異。

 

針對目前研究尚未有定論的領域,即使研究篇數尚少,如果能切出有意思的次族群分析,能顯著增加被接受的機率,與期刊的等級,如本文所示範。

 

 

恭喜曾醫師!

 

閱讀更多 »

01_PeerJ_ChenJY_03
2022 / 10 / 25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洗腎者低血鎂與死亡率之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01_PeerJ_ChenJY_03

 

 

文章介紹

 

營養不良-發炎-動脈粥狀硬化症後群 MIA,是在末期腎病變患者中,因發炎物質所引起的疾病,常與低血鎂和死亡率有關。陳醫師團隊想知道,在洗腎患者,低血鎂是否真的跟死亡率相關,在血液透析跟腹膜透析患者,又是否有所不同。

 

收錄了 21 篇研究共 55232 位患者後,確認低血鎂與總死亡率和心臟血管死亡率都有關,而且這個現象似乎只在血液透析患者,對腹膜透析患者並不明顯。作者群認為,這個特別的發現,值得未來設計更多的研究去觀察並確認。

 

在有大量研究出現的熱門領域,如果還沒有人做統合告訴大家目前的初步總結,那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題目。對這類的統合分析來說,速度很重要,畢竟我們看到有這樣的發表機會,別人也可能會看到,萬一審閱與修改期超過一年,就可能被人捷足先登。

 

 

恭喜陳醫師!

 

閱讀更多 »

01_PM_TsaiYT_01
2022 / 10 / 18

[快訊] 蔡宜蓁督導團隊,關於 HIV 患者的自殺傾向研究,獲 Psychosomatic Medicine 刊登!

 

 

01_PM_TsaiYT_01

 

 

文章介紹

 

由於社會的觀感以及疾病本身,HIV 患者可能會有自殺意念或行為,不過目前研究雖多,結果則略有不同,蔡督導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做統合分析。

 

收入了 43 篇文獻共 170234 位參與者後,有自殺意念者為 22.3%,有自殺嘗試者為 9.6%,自殺死亡者為 1.7%。與自殺意念相關的因素有:物質濫用、憂鬱、低生活品質、低社會支持、沒有揭露 HIV 狀態者、獨居、無記憶問題、自殺家族史、疾病較嚴重者。與自殺嘗試相關的因素為:憂鬱、自殺家族史。自殺的顯著風險因子則為精神疾患、住院狀態。

 

作者認為,這樣的統計整理,顯示當我們想介入協助 HIV 患者避免自殺時,可從社會經濟因素以及精神狀態去評估,許多統計細節,也對未來的臨床工作指引有幫助。

 

 

恭喜蔡督導!

 

閱讀更多 »

01_PP_TengIC_02
2022 / 10 / 11

[快訊] 鄧宜家醫師團隊,關於開顱手術使用頭皮神經阻斷術與術中血液動力狀態和術後疼痛之統合分析,獲 Pain Practice 刊登!

 

 

01_PP_TengIC_02

 

 

文章介紹

 

在開顱手術時,加上頭皮神經阻斷術,可以減少對神經的刺激,可能會在心跳血壓,以及術後疼痛反應出來,鄧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作統合分析。

 

收入了 12 篇研究,統合後發現,使用頭皮神經阻斷,比起對照組,手術下刀後的心跳較低、血壓較低,術後一天時的疼痛較輕,不過兩天時則差不多。

 

針對以前已經有人做過的統合分析,找出新發表的文獻,並加以追蹤整理。如果能找到新的切入點、新的分組、新的發現,則是個很不錯的主題。因為有之前的文獻能作確認與反向工程,也很適合初學者。

 

 

恭喜鄧醫師!

 

閱讀更多 »

01_FIN_LeeCW_01
2022 / 10 / 11

[快訊] 李佳維醫師團隊,關於血管內取栓該用全身麻醉或鎮靜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01_FIN_LeeCW_01

 

 

文章介紹

 

急性缺血性中風,其中一個治療為血管內取栓術,因為血管內手術精密,需要患者麻醉,或至少進入鎮靜狀態。不過,究竟是要全身麻醉比較好,還是作個意識鎮靜就好,目前沒有結論,李醫師與其團隊,預計針對這個主題作統合分析。

 

收入 6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 883 位受試者後,分析發現,全身麻醉組比起鎮靜組,血管通暢率、三個月神經功能預後都比較好,在死亡率、顱內出血、手術相關併發症、肺炎則沒有顯著差異。不過全身麻醉的確有比較多的低血壓狀況產生。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全身麻醉有較高的血管再通暢率,以及比較好的三個月神經功能預後,未來也值得進一步研究。

 

 

恭喜李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