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AJG_YehJH_09
2025 / 8 / 7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大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以鋸齒狀分子特徵為主之統合分析,獲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01_AJG_YehJH_09

 

 

文章介紹

 

大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簡稱 PCCRC)是指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後仍然發生的大腸癌,通常是因為檢查時,漏掉了病灶或息肉切除不完全所造成。雖然這是大腸鏡檢查的一個不良結果,但過去對於這類癌症的分子特徵並沒有系統性的研究。

 

葉人豪醫師團隊搜尋了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醫學資料庫,收集從建庫至 2024 年 4 月所有相關研究,重點分析 PCCRC 的分子特性,包括微小衛星體不穩定(MSI)、CpG 島甲基化表型(CIMP)、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化等。

 

總共納入 15 項研究,涵蓋 11 個研究群組,包含 2143 例 PCCRC 和 19036 例一般散發性大腸直腸癌(SCRC)病例。

 

與一般大腸癌相比,PCCRC 患者年齡較大(標準化平均差異 0.29,95% 信賴區間 0.20-0.38),且病灶更容易出現在大腸的近端部位(勝算比 2.08,95% 信賴區間 1.91-3.63)。

 

從分子層面來看,PCCRC 更容易出現 MSI(勝算比 2.28,95% 信賴區間 1.69-3.08)、CIMP(勝算比 2.10,95% 信賴區間 1.39-3.18)和 BRAF 基因突變(勝算比 1.74,95% 信賴區間 1.22-2.49),但較少出現 KRAS 基因突變(勝算比 0.63,95% 信賴區間 0.45-0.87)。

 

進一步分析發現,MSI 與 BRAF 突變(勝算比 9.36,95% 信賴區間 5.11-17.16)及近端病灶(勝算比 6.16,95% 信賴區間 3.74-10.16)有很強的關聯性。

 

雖然 PCCRC 和一般大腸癌的 5 年整體存活率相似(風險比 1.03,95% 信賴區間 0.64-1.66),但與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相比, PCCRC 的存活率較差(風險比 1.65,95% 信賴區間 1.46-1.86)。

 

研究結論指出,從臨床和分子特徵來看,PCCRC 比一般大腸癌更可能與鋸齒狀病變途徑相關。因此,提高對具有臨床意義的鋸齒狀病灶的檢出能力,可能有助於改善大腸癌篩檢的效果。

 

 

恭喜葉醫師!

 

統合分析收集 trials 時,發現不同的 trials 收集 outcome 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的收介入完的 0、1、2、3 個月,有的收介入完的 0、3、6、12 個月。該收哪一個?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創刊於 1934 年,前身為 The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202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7.6,在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領域為 Q1(14/147) 期刊。

 

 

葉人豪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01_AJP_HsuCW_25
2025 / 7 / 3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lumateperone 在思覺失調症治療中的劑量反應關係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刊登!

 

 

01_AJP_HsuCW_25

 

 

文章介紹

 

近年一種叫做 lumateperone 的新藥被用來治療思覺失調症,但臨床上一直不太確定到底要用多少劑量才最合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許智維醫師團隊進行了一項系統性的分析研究。

 

團隊從各大醫學資料庫中,包括 PubMed、EMBASE、Cochrane 等,蒐集了從資料庫建立到 2025 年 1 月 20 日為止的所有相關研究。他們只選擇有對照組、經過同儕審查、且專門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最後找到了兩個符合條件的研究,總共包含 688 位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當患者服用 lumateperone 42 mg 時,在多項重要的評估指標上都有顯著的改善。首先,在「陽性與陰性症狀量表」(PANSS)的總分上,服藥組比安慰劑組平均改善了 0.29 個標準差。更具體來說,患者的陽性症狀(像是幻覺、妄想等)改善了 0.41 個標準差。

 

另外,研究也發現 42 mg 劑量的治療反應率提升了 52%,有效治療的病人比例明顯增加。就連比較難治療的陰性症狀(像是情感淡漠、社交退縮等),雖然改善程度較小,但仍有 0.17 個標準差的進步。

 

不過,當劑量提高到超過 42 mg (最高到 63 mg)時,雖然治療效果沒有明顯增加,副作用卻開始變多了。患者比較容易出現口乾、口渴、噁心、想吐、嗜睡和頭暈等不舒服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劑量高低,這個藥物都不會增加患者因為受不了而停藥的機率,也不會造成頭痛或是錐體外症候群(一種常見的精神科藥物副作用)。

 

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來說,lumateperone 42 mg 似乎是最理想的劑量,既能有效改善症狀,副作用又相對較少,是效果和安全性之間最好的平衡點。不過由於符合條件的研究數量還不多,未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確認這個結論。

 

 

恭喜許醫師!

 

新增 subgroup 分析與找到遺漏資料,有機會發表 updated meta-analysis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JPAD_HsuCW_24
2025 / 6 / 2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 mABs 與 AchEIs 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效果與安全性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刊登!

 

 

01_JPAD_HsuCW_24

 

 

文章介紹

 

許智維醫師團隊想要比較新型的「抗類澱粉單株抗體(mABs)」和現行常用的「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hEIs)」做直接比較,找出哪種藥更有效、風險更低,特別是針對不同基因型與病程階段的病人。

 

許醫師團隊從五個醫學資料庫中,挑選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對象是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的病人,而且治療時間至少要 6 個月以上。

 

研究發現,在效果方面,相較於不吃藥(安慰劑),只有「mABs」看起來有比較減緩一點點認知功能退步的速度。而「AChEIs」在這次分析中沒有看到明顯延緩退步的效果。

 

雖然新藥 mABs 比 AchEIs 在減緩認知退步上略好一些,不過,這些改善幅度尚未達到「臨床上有意義的差異門檻(MID)」,也就是說,雖然統計上有進步,但病人和家屬未必會明顯感受到。

 

安全性方面:除了 mABs 有潛在的「類澱粉蛋白相關成像異常」(ARIA)風險外,其他像是需要停藥、發生嚴重副作用或死亡的機率,兩類藥是差不多的。

 

關鍵風險:如果您帶有「ApoE4」這個基因,使用 mABs 發生腦部水腫(ARIA-E)的風險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帶兩個基因的同型合子,風險比沒帶基因的人高了五倍以上。這個風險跟藥物療效無關。

 

根據研究結果,許醫師團隊認為,mABs 確實比 AChEIs 能稍微延緩病情惡化。不過,mABs 的價格高昂、使用風險也較高,尤其對有 ApoE4 基因的患者,因此治療時需要非常謹慎地權衡這「有限的可能效益」與「明顯的潛在風險」,基因檢測的結果也變得非常重要。

 

 

恭喜許醫師!

 

為什麼一定要學統計才能寫論文?臨床上的觀察很重要,他是一個傾向、一個直覺。但如果想要細緻化,並用數字說服人,後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統計不只讓你的論點更強,甚至還能協助你把事情想得更清楚。

 

 

論文寫作 /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01_ schizophrenia_ChangCH_22
2025 / 5 / 28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 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劑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症狀和認知功能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Schizophrenia 刊登!

 

 

01_ schizophrenia_ChangCH_22

 

 

文章介紹

 

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劑(簡稱 DAOI)在治療思覺失調症和認知功能障礙方面,展現了潛在的治療效益,不過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為了更清楚了解 DAOI 對思覺失調症症狀和認知功能的治療效果,張俊鴻醫師團隊進行了這項統合分析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 PubMed、Cochrane 系統性回顧資料庫,以及 Cochrane 中央臨床試驗註冊資料庫,搜尋所有評估 DAOI 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並納入截至 2024 年 11 月發表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都是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研究團隊使用隨機效應模型來分析 DAOI 的治療效果。

 

這項統合分析總共納入了 5 項臨床試驗,包含 530 名參與者。其中 4 項試驗使用苯甲酸鈉,1 項試驗使用 luvadaxistat。所有研究都採用正性與負性症狀量表(PANSS)來評估臨床症狀,其中 4 項研究同時評估認知功能。研究團隊比較患者在接受 DAOI 治療前後的臨床和認知改善情況。

 

分析結果顯示,DAOI 在改善思覺失調症症狀方面確實比對照組更有效。具體來說,DAOI 能顯著降低 PANSS 總分(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270)、PANSS 正性症狀分數(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399)、PANSS 負性症狀分數(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171),以及 PANSS 一般精神病理分數(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180)。

 

進一步的次群組分析發現,使用苯甲酸鈉的試驗顯示出特別顯著的治療效果。更令人鼓舞的是,DAOI 在改善認知功能方面也展現出明顯的療效(標準化平均差異為 0.359),而且研究發現女性參與者比例較高的試驗,治療效果似乎更好。

 

這項統合分析的結果顯示,DAOI 可能對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臨床症狀和認知功能都有幫助。不過研究團隊也提醒,未來還需要更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進一步確認這些發現。這為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特別是對於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方面。

 

 

恭喜張醫師!

 

找到統合分析的主題了,可是每篇論文的量表略有不同,要怎麼選?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peerj_chenkt_01_Meta-analysis_20210911_0325
2025 / 5 / 28

平凡如我,也能寫出一篇統合分析文章。

 

作者: 奇美醫院 急診醫學部 陳國泰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國泰醫師團隊,關於胃十二指腸動脈瘤 / 假性動脈瘤之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01_peerj_chenkt_01_Meta-analysis_20210911_0325

 

 

在新思惟國際的傑出榮耀上,刊出的心得多數是成功又量產的研究者,或是研究初心者被刊登後所寫下的感想,但世界上有更多平凡且表現不出色的研究者,為了興趣、所屬單位的壓力、或僅僅只為試試手腳做研究的人,成果往往很普通不值得說嘴,不可能是其他人學習的模板。

 

可是這樣處處碰壁不順利的研究歷程,或許更貼近多數人的經驗,可用來相互取暖,「並非只有我這麼鈍」,但若願意堅持下去,普通人在學術寫作中,也有些不起眼的果子可以採。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