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EODS_WengTS_02
2025 / 2 / 19

[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 venetoclax 相關副作用之統合分析,獲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刊登!

 

 

01_EODS_WengTS_02

 

 

文章介紹

 

威尼托克(venetoclax)是一種作用於 B 細胞淋巴瘤-2(BCL-2)的口服抑制劑,雖然在癌症治療上展現出優異的治療潛力,但其安全性仍需更全面的評估。翁騰崧藥師團隊透過統合分析,系統性地檢視了這個藥物的安全性數據。

 

研究團隊透過 PubMed、Embase、Cochrane 等醫學資料庫以及 ClinicalTrials.gov,蒐集了截至 2023 年 8 月的相關研究,經過嚴格的篩選標準,最終納入 9 項重要臨床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採用隨機效應模型來計算風險比(RR)與 95% 信賴區間(CI)。

 

分析結果顯示,使用威尼托克的病人出現以下副作用的風險明顯升高:嗜中性白血球低下症的風險比為 1.427 (95% CI = 1.118-1.822)、腹瀉的風險比為 1.889 (95% CI = 1.388-2.570)、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比為 1.726 (95% CI = 1.088-2.737)。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對照組,威尼托克並未顯著增加腫瘤溶解症候群(TLS)的發生風險(RR = 1.478,95% CI = 0.504-4.337)。

 

基於這些研究結果,臨床醫師在處方威尼托克時,應特別注意血液學、腸胃道及心臟方面的不良反應,尤其是針對具有相關基礎疾病的病人,更需要進行密切的監測與追蹤。目前雖已建立初步的安全性資料,但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完整評估威尼托克的安全性特徵,以提供更精準的用藥建議。

 

 

恭喜翁藥師!

 

初步跑出統計圖表後,如何評估可以寫或該放棄?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CROH_TzangCC_03
2025 / 2 / 17

[快訊] 曾治蓁醫學生參與團隊,關於 PARP 抑制劑用於前列腺癌的療效與安全性之傘狀回顧,獲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 / Hematology 刊登!

 

 

01_CROH_TzangCC_03

 

 

文章介紹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約有 150 萬人確診,導致近 40 萬人死亡。尤其是癌細胞已經轉移的患者,治療選擇有限,五年存活率僅 30%,讓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成為當務之急。

 

聚 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劑(PARP 抑制劑,PARPi) 在近年成為前列腺癌治療的新希望。PARP-1 是細胞內負責修復 DNA 損傷的酵素,當這個機制受到抑制,癌細胞就無法修復受損 DNA,最終導致細胞死亡。

 

這類藥物最初是針對 BRCA1/2 突變的癌症開發,因為這類患者的細胞本身已經缺乏正常的 DNA 修復能力。後續研究發現,PARPi 也可能對其他同源重組修復(HRR)缺陷的癌細胞有效,甚至在某些沒有明顯 DNA 修復缺陷的腫瘤中,也能發揮作用。

 

曾同學團隊的研究彙整了 27 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確認了 PARPi 在前列腺癌治療上的顯著效果。結果顯示,PARPi 能夠有效延長總存活期(OS)與無惡化存活期(PFS),特別是對於 BRCA1/2 突變與 HRR 缺陷的患者。其中,Olaparib、Talazoparib 和 Rucaparib 的治療效果最為明顯,能顯著提升患者的存活時間,但同時也伴隨較高的副作用風險。此外,當 PARPi 與雄激素受體抑制劑(ARSI)合併使用時,比單獨使用更能有效延長病情穩定的時間,讓治療效果更加突出。

 

不過,使用 PARPi 仍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例如疲勞、噁心、貧血、中性球低下(影響免疫系統)以及血小板減少(影響凝血功能)。儘管如此,大多數的副作用可以透過藥物調整或支持性治療來管理,並不會抵銷對患者存活率的提升。

 

這項研究也強調,基因檢測在前列腺癌治療中的關鍵角色。不同患者的基因變異會影響對 PARPi 的反應,因此未來醫師可以透過 BRCA 或 HRR 基因檢測,為患者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策略,以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風險。隨著更多新型治療組合的開發,PARPi 可能成為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為許多病患帶來更長的存活時間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恭喜曾治蓁醫學生!

 

如何善用社群,找到研究的合作夥伴?課堂上蔡校長有相當完整的分享,一起來看: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1_BMJMH_HsuCW_21
2024 / 12 / 19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魯拉西酮用於雙極性鬱期患者的療效與耐受性之系統性回顧與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獲 BMJ Mental Health 刊登!

 

 

01_BMJMH_HsuCW_21

 

 

文章介紹

 

許醫師團隊研究探討了魯拉西酮(Lurasidone)在治療雙極性鬱期患者的最佳劑量,並深入分析其在療效、耐受性以及代謝與內分泌方面的表現。這篇研究回顧了截至 2024 年 8 月的相關文獻,整理了 5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這些試驗總共涵蓋了 2032 名患者,治療時間平均為 6 週。

 

結果顯示,每日 40 至 60 毫克的魯拉西酮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焦慮情緒、整體臨床狀況以及生活功能有明顯效果。尤其是每日 50 毫克的劑量在減輕憂鬱症狀方面表現突出,患者的情緒穩定性和生活品質皆有顯著提升。不過當劑量超過 50 毫克時,副作用風險開始增加,例如胃腸不適或嗜睡現象更為常見,但值得注意的是,劑量的升高並沒有導致患者出現更多的躁狂發作或自殺行為,中途停藥的情況也沒有明顯增加。

 

閱讀更多 »

01_JOHNS_TsaiTY_09
2024 / 11 / 21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下咽鱗狀細胞癌的「先手術」與「先同步化放療」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01_JOHNS_TsaiTY_09

 

 

文章介紹

 

下咽癌(下咽鱗狀細胞癌,HPSCC)一直是頭頸部腫瘤治療中最棘手的癌症之一。蔡宗佑醫師團隊想了解到底是「先手術」還是「先同步化放療」的治療效果比較好。

 

團隊收集了 2015 年到 2023 年間發表的 8 篇相關研究,總共分析了 1619 位病人的資料。團隊發現選擇先手術治療的病人,整體存活率比先做同步化放療的病人好很多,整體死亡風險降低了 34%(aHR 0.66)。不只如此,無病存活期(就是治療後活得比較久,而且癌症也比較不會復發)也改善了 25%(aHR 0.75)。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第三期、第四期的晚期病人,先手術的治療成效仍然比較好,整體死亡風險可以降低 35%(aHR 0.65)。至於手術的範圍要多大,研究發現不論是完全切除喉部和下咽,或是部分切除,病人的存活率都比先做同步化放療來得好。完全切除組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 46%(aHR 0.54),而部分或完全切除組則可以降低 29%(aHR 0.71)。

 

雖然現在很多人傾向選擇先做同步化放療,但研究結果顯示,對下咽癌病人來說,如果先進行手術治療,存活率和預後都會比較好。

 

 

恭喜蔡醫師!

 

如果收集到的論文中,研究設計的細節都不一樣,在統整論文時要怎麼處理?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IJOMI_LiuHP_01
2024 / 10 / 16

[快訊] 劉漢邦醫師團隊,關於異種骨塊用於側向齒槽骨增量現況發展之統合分析,獲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刊登!

 

 

01_IJOMI_LiuHP_01

 

 

文章介紹

 

劉漢邦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使用「異種骨塊」進行側向齒槽骨增量的臨床成效。「異種骨塊」是指從其他動物身上取得的骨頭材料,經過特殊處理後用於人體的植骨手術。這項技術主要是用來處理牙齒缺失後,牙槽骨不夠寬的問題,好讓植牙能夠順利進行。

 

團隊在 PubMed、Embase 和 ClinicalTrial.gov 資料庫中,搜尋截至 2024 年 3 月 1 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及前瞻性研究,分析了 9 篇相關的臨床研究,總共涵蓋了 120 個植骨部位和 141 顆植體。結果發現,使用異種骨塊平均可以增加 4.38 mm 的骨寬,而且手術後的骨吸收程度也不高,平均只有 0.85 mm。

 

研究還比較了異種骨塊和自體骨塊(從病人身上取的骨頭)的效果。結果顯示,異種骨塊在增加骨寬方面的表現甚至比自體骨塊還要好一些,平均多了 0.72 mm 的骨寬增加。

 

不過研究也發現,異種骨塊的存活率為 91.3%,而植入這類骨塊區域的植體存活率則為 84.3%。比起使用自體骨塊的植體存活率來說,還是稍微低了一些。

 

另外異種骨塊在人體內會慢慢被吸收,形成新的骨頭。這個過程中,新形成的活骨比例大約在 11.6% 到 29.8% 之間,而骨塊的吸收率則在 7.3% 到 21% 之間。

 

總結來說,對於不想從自己身上取骨頭的病人來說,異種骨塊確實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恭喜劉醫師!

 

做統合分析只要主題訂好,就可以直接開始搜尋文獻了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202401121_meta_ijaa_wujy_08
2024 / 9 / 25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吸入式抗生素對呼吸器相關肺炎的預防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刊登!

 

 

01_IJAA_WuJY_08

 

 

文章介紹

 

呼吸器相關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一直是加護病房裡的一大挑戰。這項研究主要在探討吸入式抗生素能不能有效預防 VAP 的發生。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蒐集了到 2024 年 1 月 21 日為止的相關臨床試驗,總共分析了 7 個隨機對照試驗,包含了 1465 位病人。其中 734 位使用吸入式抗生素,731 位則是對照組。

 

結果發現,使用吸入式抗生素的病人,VAP 的發生率明顯比較低,大約只有對照組的 69% 左右。

 

不過研究也發現,在其他幾個指標上,使用吸入式抗生素的效果就沒那麼明顯了。在死亡率、在加護病房和醫院的住院天數,還有使用呼吸器的時間長短,兩組之間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總結來說,吸入式抗生素在預防 VAP 這一點上,確實展現了不錯的潛力。特別是對於那些情況比較危急的病人來說,可能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它對於降低死亡率或是縮短住院時間,目前還看不出明顯的效果。

 

 

恭喜吳營養師!

 

分組分析裡每個項目至少要有幾個樣本?統合分析真的不用 IRB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