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長庚 教學部 郭連雄 醫師
學統計,到底能幹嘛?
其實,我覺得大學統計老師上得很好,把概念切割得很簡單,老師也隨著每屆的學生特質不同,而不斷修改教學方式。但是,學校大堂課的學習環境,每次都只教一點,不能很直觀的看清楚統計的世界,也無法瞭解,我為什麼需要學這個?
直到進入臨床,這才慢慢知道,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狀況。有的人,是面對升等壓力而寫論文;有的人,是為了創造個人價值的跳板而寫論文;有的人,則是為了達成老闆要求。但不論如何,開始跑統計的那一刻起,就是夢魘的開始。
即使自己的訓練醫院有開統計相關課程,旁邊也有程度很好的人,但可能受時間限制,沒辦法在短短的一兩堂課,就把我們的統計記憶全部拉回來。面對將來在醫院可能遇到論文寫作的需求,毅然決然報名了新思惟的課程。不論如何,如果能學好統計方式,好好的發表論文,就算未來要到外面求職時,也有一些成績可以墊高自己。
果然,學習技能就應該交給專業的!
上課前,怕跟不上,又回去翻大學時的生物統計講義。可能程度比較不好,看來看去,依然不知道該怎麼下手。但是,就跟以前來新思惟的經驗一樣,講師都十分專業,比如張醫師一開始就講解為什麼 original article 有其生成限制,相較之下,配合 meta-analysis 寫作方式的特殊性,反而是一條可能成功的路徑。另外,與講師互相搭配架構起的 meta-analysis 寫作世界,完全不會覺得有困難感,就連上課前預期會看到那些象形文字的 Déjà vu,在今日的課程中,也沒有出現。
因為怕連基礎都沒有的自己,問的問題可能答案就在接下來的課程,而麻煩到講師或占用別人問問題的時間,就不好意思舉手發問,把時間讓給其他人。不過,課程間的 coffee break,依然可以低調地詢問自己遇到的狀況,講師的回答,也很俐落的切中核心,果然有經驗的人就是不一樣。
踏著前人修補好的路,似乎已經不再害怕了!
除了課程內容,在 PowerPoint 的設計也有額外的收穫。有趣的是,雖然簡報的大方向與設計概念都是要讓觀眾可以快速進入課程內容,但是不同的講師搭配自己的演講的特性,就能衍生出不同的簡報風格。
在進行最後一堂課程前,覺得前面的課程都收穫滿滿,方法也學到了,正待執行,但是卻還沒有信心,不知道真正跨入 meta-analysis 的大門後,會是怎樣的光景。但張醫師的壓軸課程,講述的內容,正是檯面上沒人會特別講的寫作經驗,以及自己曾經碰過釘子的心路歷程,其中更不乏誠意滿滿的技巧說明。
當然,畢竟個人的領域和張醫師不同,要怎麼摸索自己投稿的對象還是不一樣,但是張醫師還是用具體的五大建議,特別提到通用的法則,讓我們可以突破自己找題目的盲腸 缺口。
也許我只是新手,比旁邊的人更加菜鳥,但是,就像蔡校長講的,這個時代,隨便 Google 都會有很多前人留下的資料、圖表,而做的不好看的或讓人看不懂得也不在少數,那麼,把這些缺憾補起來,就可以變成我們的機會。(因為現場不能錄影,可能有記錯或解釋錯的地方,請校長海涵 ><)
(橙編按:你說的沒錯!老師在講,你很認真聽!讚!)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