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2025 / 3 / 10

2025 / 3 / 9(日)「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王家穎同學、邱靖祐同學

 

 

00

 

 

這次課程有許多非醫療領域的同學一起來學習,想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增添一個產線,而且這個產線不求人,可以操之在己,在論文發表的進度上,減少一些波動。

 

經過中午的努力,同學們都能夠做出專業的圖表,第一次就能做成這樣,實在了不起。以下,我們再繼續給些建議,協助同學更上層樓。然後一起來看看兩位得獎同學的精采作品。

 

閱讀更多 »

20250310_meta_FB
2025 / 3 / 10

2025 / 5 / 17(六)活動內容

 

統合分析工作坊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

張凱閔醫師 / 蔡依橙醫師

 

5 月 17 日(六)9:00a – 4:40p【台北班】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banner

 

 

「做統合分析就像爬樓梯,第一階是最高、最難爬的,只要爬上去,後續就能順利!」

 

許多學員原本對統合分析毫無概念,甚至不確定這是否適合自己,但經過《統合分析工作坊》的系統學習,從選題、文獻搜尋、數據分析、製圖美化,到撰寫投稿,每一步都有清楚的指導,學習效果總是能超乎預期!

 

更棒的是,在統合分析中,醫療 / 非醫療都能找到適合的主題!

 

課程內容包含:

✅ 選題策略:幫助你找到高影響力的研究方向
✅ 文獻搜尋與評讀:系統性篩選最關鍵的研究
✅ 數據統計與表格製作:即使沒學過統計,也能輕鬆上手
✅ 製圖美化與圖表呈現策略:讓你的論文更具說服力
✅ 投稿與審稿回覆技巧:助你提升發表成功率

 

即使你從未做過統合分析,課程也會帶你一步步建立信心,讓研究變得更簡單!

 

不只是扎實的課程內容,課後,還提供 Office Hour,幾乎每週一次的線上諮詢,一路陪伴你到順利完成論文!

 

學員心得分享:

📌「雖然我不是醫界相關,但透過課程學會了文獻搜尋、製作表格、數據分析,找到進步方向。」
📌「原本對統合分析一無所知,但現在不僅學會了,還開始寫第一篇論文!」
📌「課後 Office Hour 幫助我突破寫作瓶頸,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至今,許多學員已成功發表論文,甚至開始進入論文量產模式,用 Meta-analysis 為職涯加分!

 

 

Meta-analysis 打破了傳統研究方式對資源、經費和時間的高要求,透過搜尋和評讀現有文獻,便能夠快速進行研究,發表論文,是資源匱乏、獨立作戰的研究者最佳選擇。

 

這堂課將破除一般人對於統合分析遙不可及的迷思,回家後就能開始著手自己的主題。

 

 

 

 

立即報名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50215_0213
2025 / 3 / 10

2025 / 5 / 17(六)課程記錄

 

 

 

 

 

 

 

2025 / 5 / 17(六)活動內容

2025 / 5 / 17(六)課程講者

2025 / 5 / 17(六)報名截止

2025 / 5 / 17(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2025 / 5 / 17(六)課程照片記錄

2025 / 5 / 17(六)「統合分析製圖大賽」得獎作品

 

 

 

 

 

 

 

 

最新活動

 

 

OfficeHour_129
2025 / 3 / 5

問:無對照組的小樣本研究,可以做統合或網絡統合嗎?

 

 

 

 

OfficeHour_129

 

 

問:我想做統合的主題,因為很新,所以目前並沒有對照組研究。五篇相關研究,研究者都是收了少數幾個病人,給予新的治療,然後就報告療效。請問這種研究可以做傳統統合或者網絡統合嗎?

 

答:(蔡依橙)

 

首先,這種只有單一組,沒有對照組的實驗設計,叫做 single-arm study。如果五篇都是 single-arm study 的話,可以做傳統統合分析,「不能」做網絡統合分析。

 

其次,使用五篇 single-arm study 去做傳統統合分析,技術上沒問題,我們建議使用的 CMA 就能做。實務上就相當於把這五篇的總效果做報告。

 

不過,這一類的研究在投稿的時候,很常會遇到審閱者質疑:「你收的研究跟你做出來的統合都沒有對照組,我怎麼有辦法確定這個治療一定比較有效?說不定你給受試者傳統治療,或給予假治療(安慰劑效應),也能夠有同樣的療效。」

 

而這一類質疑的回覆,也有固定的做法,就是你可以從前面的五篇 single-arm 研究中,看看人家是怎麼回應這個問題的,去做參考。

 

之所以世界上會只出現 single-arm study 的臨床研究,一定有其原因。例如:他這個新治療處理的都是末期癌症,而且各種治療都試過一輪也都失敗了,有在做這個領域的人都知道,這種狀態的預期餘命大概只剩 1 個月,在這種狀況下,再去用一個之前失敗過的治療作為對照組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如果 single-arm study 作為可行性初探,有其意義。你的統合總結這五篇的初探,也很有意義。

 

又或者是,明明之前的研究者也應該可以做對照組研究,但他們就是選擇沒做。(有各種原因,常見的是商業考量,因為市場需要,所以他們做點研究比較有學問,但擔心做對照組研究會輸給傳統療法,所以做個 single-arm study 能開記者會能宣傳就好。但這種質疑跟考量通常不會寫在論文裡。)

 

這種狀況其實主要壓力也不在你身上,被審閱者質疑的時候,你只要說:「目前這個領域還在探索階段,而我們是就既有的研究去做統合,提出一個總結性的結論。而我們的統合分析結果顯示,雖有療效,但與傳統治療相比孰優孰劣依然未知,也確認了未來規劃對照組研究的必要。」這樣就可以。

 

實證類的研究就是這樣,我們是根據既有的文獻去做整理跟歸納。有什麼好題材我們就做什麼。當然,這些研究既有的限制,我們也會同樣繼承,這時,我們也能從前面的人是怎麼辯護這個限制,去找出一些回應審閱者的好策略。

 

 

最新活動

 

 

00_FB_wengts_meta-analysis_20240324_0188
2025 / 3 / 3

挑戰跨團隊合作,掌握寫作流程,一個多月就完成!

 

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相關文章:[快訊] 翁騰崧藥師團隊,關於 venetoclax 相關副作用之統合分析,獲 Expert Opinion on Drug Safety 刊登!

 

 

00_FB_wengts_meta-analysis_20240324_0188

 

 

自從發表了上一篇統合分析後,我大多與他人合作撰寫文章,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去年得知《統合分析工作坊》改版,便立刻報名參加。

 

上完課後,我希望能將課堂所學的理論與方法應用於實戰投稿,因此開始積極尋找合適的研究主題。當時正好手上有一項執行中的研究計畫,便以此為出發點進行發想。確定主題後,我與血液腫瘤科蕭聖諺醫師(同為新思惟校友)討論其可行性,以及是否能應用於實際臨床情境。

 

這也是我首次主導醫院跨團隊的論文撰寫,因此對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撰寫過程中,自然遇到不少挑戰,無論是 introduction 中的論述,還是 discussion 需引用哪些關鍵文獻,都必須與合作夥伴反覆討論、思考,以確保論文的嚴謹性與完整性。

 

 

課堂上的教學到現在依然受用

 

運用課堂所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改版後的統合分析,結果遠超我自己的預期。以往撰寫一篇論文大約需要三到六個月,但這次的過程比過去順暢許多,整篇稿件在短短一個多月內便完成,大幅提升了效率!直到現在,每當開始撰寫文章前,我仍會翻閱上課時的講義和手機裡的簡報,裡面的內容確實相當實用,對論文寫作提供了不少幫助。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