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報名



作者:新竹台大分院 骨科部 曾渥然 醫師

第一次參加新思惟的講座,抱持著期待的心情前往台北。之前有認識的同事參加了新思惟的課程,寫作功力大增,順利發表多篇論文,升等快速。
踏進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記得以前社團活動辦公室在高樓層,而這次的目的地是在 B1,穿過鋪滿灰色地毯的長廊,進入桌椅排列整齊的教室。學員們陸陸續續報到就座,蔡校長熱情的招呼大家,氣氛也隨之熱絡起來。
新思惟的講師都是一時之選,蔡校長才華洋溢,曾醫師口若懸河,張醫師基本功紮實,共通點是經驗豐富,往往一句話就點破學員們的困境,以最直接的方式解決各種疑難雜症。工作人員均親切有禮,打造了相當舒適的學習環境。

作者:高醫 皮膚部 陳泱伊 醫師

其實從好幾年前就開始關注新思惟的課程了,但是總因為工作忙碌、課程費用等因素,而未有機會參與課程。
這次看到有興趣的課程在寒假期間,我再次燃起報名上課的念頭,在安排好週六門診的代診後,二話不說就繳費報名了。這次總算在忙碌的臨床工作與博士班進修的夾縫中,趁著開學前,找到時間和體力上還有一點餘裕的空檔,來好好學習統合分析的研究方法。

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 內科部 腸胃科 謝秉翰 醫師
在 PGY 時期,知道這個課程已許久,礙於費用昂貴一直沒有報名。自 PGY 開始接觸統合分析,從 systematic search 到 screen 文章,再到 coding 資料過程都曾經參與過。
由於統計與軟體的使用能力不足,一直沒能力自己完成這些部分,直到現在當總醫師了,因為研究進度壓力與進入次專科,才下定決心來課程一探究竟。
教師群們使出渾身解數,把數十年的功力一次全盤傳授;從一開始的觀念介紹、找題目、資料分析該注意的事項,到文章撰寫前的準備(PHD)重點的提醒、撰寫文章時應注意的事項、OR 與 RR 的差異、fixed effects 跟 random effects 的差異、SD 與 SE 的差別、異質性如何判斷以及分組分析等等。
中午實作課程,大家照著手冊一個一個步驟做,雖然是傻瓜法,看似簡單,卻是老師們數十年功力的精華,讓我們能夠以最短時間畫出 SCI 等級的圖片。操作過程中,助教們熱情給予協助。最後大家幾乎都可以自行完成四到五張的圖片。當然校長也提醒大家,回去反覆練習軟體與熟悉步驟的重要性。

作者:光田綜合醫院 骨科部 楊鎮源 醫師

回顧行事曆,上一次踏入新思惟教室已經是四年多前的事,其實一直以來都很想再回來進修統合分析這堂課,但幾度遇到疫情升溫,管制嚴格,疫情降溫後,換成臨床業務與會議檔期濃縮到短暫的時間窗口。這次終於逮到過年的空檔,毫不考慮就報名刷卡下去!(咦……等等,是不是哪裡不太對?)
(鈺編按:楊鎮源醫師是資深校友,在醫學職涯早期,為了提升個人演講、簡報能力,先參與《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醫學演講與生涯工作坊》,日後發展研究,陸續報名了《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逐步在學術路上做出自己的成績。)
是的,我沒有看錯,即使是早鳥價,這次新思惟馬克杯的價格似乎隨著通貨膨脹?而 漲價了,但即使這樣,也無法阻擋我想報名的決心!事實上,當天課程還沒結束時,已經覺得這報名費,對我來說太超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