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找統合分析題目時,找到有之前發表的統合,是針對某手術舊做法 RCT 整理統計,最近這個手術有新做法,但目前只有觀察型研究,我可以寫一篇統合,把他們都收集起來,然後做個新手術 vs 舊手術的分組分析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第一篇寫這樣的題目也不錯,impact factor 不要有太高期待就好,作為練筆跟熟悉整個流程,是可以的。
問:在找統合分析題目時,找到有之前發表的統合,是針對某手術舊做法 RCT 整理統計,最近這個手術有新做法,但目前只有觀察型研究,我可以寫一篇統合,把他們都收集起來,然後做個新手術 vs 舊手術的分組分析嗎?
答:(蔡依橙)
可以的,第一篇寫這樣的題目也不錯,impact factor 不要有太高期待就好,作為練筆跟熟悉整個流程,是可以的。
作者:林口長庚 心臟科 李振宏 醫師
對於實證醫學最高證據級別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統合分析,總是給人一種難以了解和親近的感覺和距離。
之前,曾利用網路及書本上的資訊,一步步嘗試著用免費軟體和 Excel 做分析和練習。過程很複雜,不明白整個流程的邏輯,也不明白最後如何適當解釋和陳述最終的數值和結論。
作者:國軍花蓮總醫院 泌尿科 江佩璋 醫師
這是第四個參加的新思惟小班工作坊:從住院醫師起陸續參加的《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至這次的《統合分析工作坊》。會持續來到新思惟進修,除了深感於自身所學闕如之外,也是對新思惟歷來的課程有著相當信心。
學術研究超級門外漢的我,嘗試過 case report,更感謝在科內師長的大力協助之下,發表了 SCI 的 original article,但捫心自問自己實在是學術底子相當薄弱,也因此更希望能有機會培養自己的研究產出能力。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 王維祥 同學
我本身還沒有發過 paper,這次主要來的目的也是為了學習更多發論文的方式。
近年來統合分析是一個學術上的主流,證據等級力也是最高的,同時在發表前不需要經過人體臨床試驗委員會的審查,可以省下很多麻煩。
基本上能多久產生一篇完整論文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上,於是在上完《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我毅然決然報名了《統合分析工作坊》。
作者:成大醫院 谷聿修 醫師
研究不只是申請住院醫師或升等的必要條件,應該是習醫者必備的技能。Clerk 及 PGY 時期擔任英文編修及 JDI commentary 的第二作者,如今想要挑戰更高的層次,嘗試成為統合分析的第一作者。
先前翻閱多篇統合分析論文,也一度嘗試自行搜尋資料,試圖找出合適的主題。但搜尋過程遇到許多瓶頸,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學習撰寫統合分析的能力。透過學長姐的建議,發現新思惟課程或許能解答我的疑惑,於是果斷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