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曾秉濤

Meta-analysis_20180826_1013
2019 / 3 / 4

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飲食失調的統合分析,獲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 Essential Fatty Acid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826_1013

 

 

當初因緣際會之下產生的題目,沒想到竟然會協助我們建立起海外的友誼,也是我們開始建立起國際團隊的里程碑。

 

當初會開啟 omega-3 系列研究,主要是因為受台灣在這領域耕耘已久的蘇冠賓教授邀約,開始我們的第一篇 omega-3 研究,這才啟發了我對 omega-3 的興趣,也注意到另外一條異於傳統的路線:精神營養學。

 

閱讀更多 »

01_mepa_pnbp_huangyh_zengby_tsengpt_share_35_Meta-analysis_20181124_1150
2019 / 2 / 27

別放棄任何一個點子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郁惠、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鎂元素之統合分析,獲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刊登!

 

 

01_mepa_pnbp_huangyh_zengby_tsengpt_share_35_Meta-analysis_20181124_1150

 

 

這篇文章是我們「兒童常見精神疾病的統合分析」研究計畫的其中一環,這計畫目前為止已經有:錳、鐵、哺乳、魚油與常見兒童精神疾病關聯的研究發表出來,透過這一連串的統合分析研究,我們發現到這些兒童常見精神疾病並非只是單純大腦發育異常,多少還可能受到其他環境因子影響。

 

閱讀更多 »

01_clip_pnbp_huangyh_zengby_tsengpt_share_35_Meta-analysis_20181124_0336
2019 / 2 / 27

奇怪且不合理的統計結果,該放棄?或是繼續堅持?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郁惠、曾秉濤醫師關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鎂元素之統合分析,獲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刊登!

 

 

01_clip_pnbp_huangyh_zengby_tsengpt_share_35_Meta-analysis_20181124_0336

 

 

如同我在「別放棄任何一個點子」所說,「鎂(Mg)與過動症(ADHD)相關性」統合分析這篇文章,完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起初我也不曉得,鎂對於過動症,扮演著這麼重要的角色。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1124_0342
2019 / 2 / 27

如何避免退稿?提供必要的成果就好!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1124_0342

 

 

這篇應該是我繼達文西手術研究之後,歷時數一數二久的一篇文章,最早的建檔從 2017 年 6 月開始,到最後一次投出 revision 檔案 2018 年 11 月的事情了。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1216_0474
2019 / 2 / 27

破除「理所當然」,就會成為話題。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減少焦慮症狀的統合分析,獲 JAMA Network Open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1216_0474

 

 

前陣子在「新思惟之友」社團裡面,校長也稍微介紹到這篇文章:文章一上線,就受到世界各地民眾與研究者的注目,衝上 JAMA Network Open 熱門文章排行榜第一名。

 

事實上這篇文章的整體架構非常簡單,以統合分析來說,更是「不嚴謹」:因為文章的異質性太高,從收錄的文章來看,我們總共收錄了一般健康受試者、心臟病患者、經前症候群患者、創傷後症候群患者、醫護人員和考試學生,這些患者有焦慮症狀的背後原因也相當複雜。

 

理論上,這篇文章應該沒有機會發表出來,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刊登,而且獲得大家青睞呢?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1216_0487
2019 / 2 / 27

對精神科醫師的我來說,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1216_0487

 

 

臨床治療的困擾,就是你的機會。

 

這個觀點我已經在許多場合說過好幾次。唯有「臨床醫師的困擾」才會引起其他臨床醫師的共鳴,否則再怎樣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只會淪為「陽春白雪」的存在(也就是說,雖然題目重要且未來可能很有意義,但現階段沒有人知道這東西的重要性,導致沒人會理睬這篇)。

 

精神科臨床治療過程中,「自殺風險」是相當棘手的議題,目前沒有任何的治療方式能夠確實的預防「自殺風險」,而某些號稱能夠降低自殺風險的策略,往往都是耗時耗財的作法(例如:積極且密集的心理治療或家族治療),沒有幾個病人或家屬能夠承受的。因此開始有些醫師嘗試尋找更簡單的方式,也就是吃藥。

 

雖然有些藥物被認為可以順利降低自殺風險,鋰鹽(lithium),目前雖然被發現能夠降低自殺風險,但是相伴隨而來的風險也是相當大,鋰鹽的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太過接近,導致患者很容易因為鋰鹽過量而中毒(當然,患者吞鋰鹽做為自殺行為也是顧慮之一)。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