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1_APS_HsuCW_09
2021 / 5 / 12

[快訊] 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出生月與心理疾患關聯之健保資料庫與統合分析研究,獲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刊登!

 

 

01_APS_HsuCW_09

 

 

文章介紹

 

過去有些研究,發現出生在不同月份的人,他們後續罹患精神疾患的機會是不一樣的,可能跟氣候、入學時間等有關。

 

許智維醫師,專長各式 dry lab,想利用自己所熟悉的健保資料庫大量數據,加上統合分析,來把這個議題做個總整理,於是有了這個相當大型且完整的研究:先跑健保資料庫,看看大量數據的結果如何,然後再用統合分析,將既有文獻與臺灣數據做總歸納。

 

研究收入了 1951777 位患者,分析發現,除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解離症、餵食及飲食障礙症、性別不安、性偏好症,其他的精神疾患都有明顯的月份出生趨勢差異。

 

統合分析則收入了 51 篇研究,探討 10 個精神疾患,結果發現,在每個學年中,最年輕的那個月的小朋友,會有最高的比例,有智能障礙、自閉症、ADHD。冬天生的孩子,則有較高的思覺失調症、第一型雙極性疾患、憂鬱症。秋天生的孩子,則有較高的酒精濫用問題。阿茲海默症與飲食異常,則沒有明顯的出生季節差異。

 

這篇文章的企圖心很大,在研究早期跟智維聊到的時候,其實蠻多資深研究者都建議他可以切成幾篇發表。因為目前的科學形式,比較偏好安打型的論文,大概只剩下基礎領域,或者少數的頂尖研究者,會考慮把大量故事串起來,一次拚一篇大的場外全壘打。

 

這是因為,串起大量故事的時候,邏輯與研究法,就比較吃審閱者的主觀意識,必須剛好遇到也認同作者群企圖與研究策略的,才有可能認可。

 

最後,智維被退了九次稿,總共投稿將近一年。目標 IF 也比預期的低了十分。不過,年輕的時候,用自己的強大能力拚一次,卻也是許多才氣縱橫的研究者,出道時曾經嘗試過的。最終登在 5 分以上的期刊,依然相當不錯,而北歐期刊對科學形式與內容的自由包容,也是很好的歸宿。

 

經過這一連串的經歷,智維認為,這是「致敬住院醫師時代的自己」,也列出了對他自己來說,很有意義的一些細節,包括:

 

  • 第一個屬於自己主持的研究計劃之產物
  • 第一回挑戰單篇論文中融合健保資料庫+統合分析
  • 第一篇真的花錢購買統合分析所需要的論文
  • 第一次超越自己以往收錄文章的上限,整理了50篇以上的文章、完成了近100頁的Supplement

 

很有故事與企圖心的一篇,是退休的時候,拿在手上都會會心一笑的美好回憶。

 

 

恭喜許醫師!

 

閱讀更多 »

01_diagnostics_YangTW_02
2021 / 5 / 12

[快訊] 楊大緯醫師團隊,關於 X 光偵測上消化道異物之統合分析,獲 Diagnostics 刊登!

 

 

01_diagnostics_YangTW_02

 

 

文章介紹

 

臨床上,常有患者誤食魚骨、雞骨、硬幣,或其他種類異物,懷疑卡在食道或胃裡,而來求診。由於 X 光的方便性與穿透力,幾乎都做為第一線評估工具。不過,到底 X 光對於上消化道的異物偵測能力如何,不同的研究差異頗大。楊大緯醫師預計使用統合分析,將相關的研究整合起來,看看現況如何。

 

研究收入了 17 篇共 4809 位受試者,經分析發現,X 光整體的敏感度僅 0.58,但特異性可達 0.94。且各研究之間的異質性很高。

 

由於這樣的特色,作者群認為,臨床上用 X 光來排除異物存在,實在不是很推薦,因為會有不少的患者明明有,但 X 光照不出來。對於有懷疑的患者,以內視鏡做為進一步檢查,仍是必須的。

 

從臨床上的困境出發,去思考統合主題,相當不錯。對於 X 光偵測上消化道異物,除非是金屬成分,或骨化明顯的物質,否則真的是相當靠運氣。有看到是幸運,沒看到什麼都很難確定。將既有文獻整合,並確認臨床直覺和經驗無誤,也能讓後續檢查的開立,更有信心。

 

 

恭喜楊醫師!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JYHsu_Meta-analysis_20210417_0366
2021 / 4 / 23

新時代醫師的必備學術起步武器: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高齡整合照護科 許晉譯 醫師

 

 00_FB_innovarad_JYHsu_Meta-analysis_20210417_0366

 

 

與同儕相比還缺少什麼技能,看新思惟國際推什麼課程就知道了。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是目前研究起步者必須學習的一項利器。透過校長解說,為什麼要建造這樣的工作坊、創造理念是什麼。每一次工作坊,都很期待聽蔡依橙校長去述說自己的創建理念。

 

他說,因為要自己獨立收案,可能需要面臨 IRB 倫理委員會的冗長 仔細審查,也可能面臨研究資金不足的問題等等;至於其他路徑,過往可透過國衛院健保資料庫,針對一些議題去進行分析,但現在健保資料分析的門檻越來越高;而過去可能透過 case report 進行升等,但現在幾乎不被醫院所認可。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讓自己可以符合升任主治醫師的條件,或讓有更多發表來爭取研究資金,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都是很重要的武器。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JHChen_Meta-analysis_20210417_1338
2021 / 4 / 23

猶豫久了,總會有行動的那一天。

 

作者:基隆長庚 精神科 陳建鴻 醫師

 

 

00_FB_innovarad_JHChen_Meta-analysis_20210417_1338

 

 

身邊不少上過新思惟工作坊的朋友,許多都大推新思惟課程,不管是簡報課程、論文寫作、部落格與個人品牌。一直以來都想說,meta-analysis 這麼難的內容,應該是我最無緣的課程,但卻在開始要進行臨床研究,蒐集文獻的過程中想到,這些文獻是不是能寫成一篇 meta-analysis?

 

可能現在 Facebook 進步到不只監聽,還可以讀腦波,所以不斷跳出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的廣告,以及學員的上課回饋,讓我不禁好奇,上了一天課真的能就知道怎麼寫嗎?就在猶豫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已經錯過了三次報名機會,有一天腦筋不知道是接錯還是接對了,便心一狠按下報名鍵、下標 Windows 電腦、刷卡付錢,一氣呵成。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Meta-analysis_20210417_16_1142
2021 / 4 / 23

若想自給自足寫論文,統合分析是個好選擇。

 

作者:匿名

 

 

00_FB_innovarad_Meta-analysis_20210417_16_1142

 

 

這次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的最大理由、最吸引我的,莫過於「不用 IRB,一個人在家就能寫出可投稿 SCI 的論文」。IRB 真的很繁瑣、費時費力,且臨床論文也不容易想到好的研究設計,收集病人 data 更是耗時耗力。

 

當年的我,錯過了健保資料庫的黃金時代。現在只能眼睜睜看著健保資料庫的大門關上。如今要做健保資料庫,除非有團隊、找統計老師合作,否則就要自己學會 SAS 或 R(而且還要特地請假去加值中心跑)。因此,現在的我,更要好好把握統合分析的黃金黎明。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KHTing_Meta-analysis_20210417_1289
2021 / 4 / 23

連高手都前來上課,我更要好好學習與複習!

 

作者:雲林基督教醫院 心臟科 丁革新 醫師

 

 

00_FB_innovarad_KHTing_Meta-analysis_20210417_1289

 

 

這是我第二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課程,雖然臨床業務繁忙,有幸能擠出時間參與這 meta-analysis 工作坊。在經過一整天密集課程的激盪,發現同行學員有些是箇中老手,而大家無不聚精會神、努力去汲取知識,為求滿載而歸,因此更加強我學習的動力與決心。

 

 

統合分析的發表門檻低,是研究者的寫作契機。

 

首堂課,蔡校長即點出 meta-analysis 幾乎不需要 IRB,因此對於研究資源稍嫌不足的醫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契機。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