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醫學生

officehour_134
2025 / 5 / 6

問: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

 

 

 

officehour_134

 

 

答:(蔡依橙)

 

獲得別人的認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重要需求。

 

一位醫學生透過老師介紹來問我:「當個臨床技術很好的醫師,做了許多研究登上 PubMed,但這些專業的醫學論文,到底有誰會讀?是不是乾脆自己成立一個 YouTube 頻道,還更有宣傳效果,訂閱數跟觀看數都更多,偶爾還能接業配。」

 

很榮幸同學信任,能提出這樣直接的問題。我也就自己的經驗跟看法作回覆。

 

閱讀更多 »

2024 / 11 / 13

PGY 生涯關鍵:沒人說,你絕對不會知道的事。

 

作者:蔡依橙

 

 

 

QA_118

 

 

最近陸續有些 PGY 同學跟我回報,順利申請到想去的科別了!

 

大家都知道,PGY 時期訓練忙碌,所以,如果能夠有刊登的話,只要有 impact factor,不管是 SCIE 或 ESCI,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主考官們自己多少也寫過論文,很能理解,對於一個生涯剛起步的人來說,能完成並刊登一篇有分數的論文,代表的是你真心想要突破自己,也願意持續努力。聽到同學們的消息,很替大家高興。

 

要提醒一件小事情,就是應徵不同科別的時候,所提出的履歷論文還是要注意一下。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41019_0580
2024 / 10 / 24

有好老師引路,醫學生也能快速掌握統合分析。

 

作者:臺北醫學大學 練宜婷 同學

 

 

Meta-analysis_20241019_0580

 

 

論文詳細分段解析,輕鬆複製新思惟的成功之路。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知識就是力量(scientia potentia est)。」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作為一種強大的研究工具,其重要性愈加突顯,透過系統地整合來自多個研究的數據,不僅能夠提供更為準確的結論,還能揭示潛在的趨勢和關聯,幫助我們在複雜的問題中找到明確的方向,進一步推動科學的進步。

 

課前,先讓我們研讀的指定論文,正是蔡校長團隊發表關於 coenzyme Q10 是否能顯著減輕 fatigue 的研究,總計收入 13 篇隨機對照研究 RCT,共萃取出三種不同格式的數據,做合併分析,並有 sensitivity analysis、subgroup analysis、meta-regression、funnel plot,研究依循 PRISMA 2020,並使用 Cochrane Risk of Bias 2。

 

蔡校長在課程中,詳細解釋論文的每一段闡釋重點,分層分析,並簡明扼要指出 Reviewer 愛看的形式,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40727_0492
2024 / 8 / 1

對初學者友善的統合課程,醫學生也能輕鬆上手。

 

作者:國立成功大學 醫學系 吳承哲 同學

 

 

Meta-analysis_20240727_0492

 

 

這次上課讓我更加了解如何寫統合分析的文章,並且能夠實際操作軟體,畫出統合分析相關的圖表。

 

 

統合新手剛上路,該注意什麼,通通都有教!

 

課程設計十分平易近人,不管是教材的內容或是講師的教學都很清楚明瞭。雖然對於寫論文這件事,我完全是個菜鳥,但是講師都有仔細點出像我這種新手容易進入的誤區,讓我能更加清楚知道整個統合分析文章的架構,特別是在 introduction 與 discussion,老師都有說明怎麼寫才不會失焦,並且符合四大段、十六小段的基本架構,也點出只有資深研究者才會了解的投稿秘辛,讓我們知道文章中哪些要素該有,哪些小地方如果有修改會更棒、更突出。

 

閱讀更多 »

01_QA110_cover
2024 / 4 / 25

主治醫師指導醫學生 / PGY 的三大建議原則

 

 

 

 

方向與可行性

 

要確定知道什麼是可行的,了解後續可能進度,口述告知該如何去做,由學生花時間去完成。如果指揮學生撞到死巷子,對彼此都是煎熬。

 

 

細節你要會,但不要幫他做。

 

你要會,是因為遇到困難細節時,才能畫龍點睛的幫忙一下。不要幫他做,是因為都做好了,花時間的是還是你,學生一樣沒學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