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Office Hour

01_innovarad_chua_Meta-analysis_20230611_0536
2023 / 6 / 15

論文課後真的產出 SCI,用統合分析邁向量產就更不能錯過!

 

作者:新光醫院 放射科 姜驊 醫師

 

 

01_innovarad_chua_Meta-analysis_20230611_0536

 

 

由於之前上過兩堂課,再加上課後真的順利產出 SCI 論文,所以我就來報名這個統合分析課程了。這個課其實也很特別,就是統計部分與其它的論文課使用的統計法不同。

 

 

如何選題防雷,還好課堂上都有清楚說明。

 

另外,統合分析和原始論文有著不一樣的寫作順序和要求,對於題目的要求更是高,感覺題目真的一開始就得選對,不像原始論文還可以改變統計去做一些調整,再重新命題。

 

關於這點,感覺原始論文似乎還簡單一些,如果類似的題目被搶先,可以再收一些其他臨床 data 或是改變分析群體,但統合似乎就無法這麼彈性。不過好在,課堂上有提到選題目的技巧,像是在熱門領域的找題方向,還有太熱門容易被寫走、太冷門難以統合等等。基本上,上過課之後會有概念,但是實際會遇到哪些狀況,還是得要等自己實際踏入摸索才知道。

 

閱讀更多 »

QA91
2023 / 6 / 8

問: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研究對醫療生涯的可能意義)

 

 

 

QA91

 

 

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0513_0327
2023 / 5 / 18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現況,我必須準備的更加周全。

 

作者:高雄長庚 精神科 林侑緯 醫師

 

 

meta-analysis_20230513_0327

 

 

在申請住院醫師時,因為嚮往的科別容額不多,面試季將近尾聲時,常常都已經可以指認出哪些總是榜上有名的優秀同儕。在空氣快要凝結的面試休息區,我常會選擇破冰以緩解緊張情緒,也鑒於對強者的好奇心,也把握機會多與總能脫穎而出的同儕聊聊。

 

前輩們選才的立基,當然是對科部未來發展助益高、配合度也高的能與共謀之士,各醫院也會有不同的特色與考量,然而,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重榜率最高的幾位優秀同儕,皆不約而同在申請當下已經有原始論著的發表。

 

冷汗直流,即便自己從實習開始一路胼手胝足,把握機會,積極爭取至今也只有寥寥數篇 case report 與 letter to editor,相較之下,履歷的文字密度更顯寂寥。但也深深感到幸運,在競爭對手是這些怪物的前提下,還願意給我機會的前輩們,你怎麼能讓自己的伯樂失望!

 

閱讀更多 »

OH_QA_85
2023 / 5 / 12

問:如何克服投稿後、稿件審查中的焦慮?

 

 

 

OH_QA_85

 

 

問:校長好,謝謝 Office hour 的指導,我已經完成稿件投出了。不過投出之後,每天都很焦慮,常常上投稿系統去看,到底現在審到什麼階段了,自己都覺得好像意義不大,但又忍不住會這樣去查。請問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減緩這種對於審查進度跟結果的焦慮感呢?

 

答:(蔡依橙)

 

恭喜同學!完成自己的第一篇是非常令人開心的事,不論結果如何,你都從零開始,走過資料蒐集、分析統計、繪製圖表、準備全文、引用文獻、整理投稿格式等,光是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閱讀更多 »

QA87
2023 / 5 / 8

問:發現前人的研究有錯,應該指正嗎?

 

 

 

QA87

 

 

問:校長好,我正在寫自己的臨床研究,回顧文獻寫 discussion 的過程中,我發現前面有一篇重要的研究,作者在數據處理上應該是出錯了,導致方向相反,結論也不對。我可以寫 letter to the editor 去反應嗎?我寫作自己的文章時,可以在 discussion 說明他們的錯誤,以及我們研究對數字處理的正確性嗎?

 

問:校長好,我做統合分析時,找到一篇幾年前其他團隊做的統合,但仔細分析原始文獻,發現他們數值抄錯了,而且計算上也有很多錯誤,我這篇 updated meta-analysis 需要在 discussion 處說明之前統合的錯誤,然後提到我們這篇把錯誤都更正了嗎?

 

答:(蔡依橙)

 

這兩個同學的問題都很類似,就是在仔細處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前人的文章有錯,而我們該怎麼反應或投書。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505_1622
2023 / 5 / 4

環境變化快速,幸好有蔡校長提供的課後諮詢管道。

 

 

作者:邱家佑 醫師(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關於免疫受損且無 HIV 感染者使用靜脈注射潘他密汀預防性治療肺囊蟲肺炎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Fungi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1622

 

 

這是我第四個做的 meta-analysis,第一個跟第二個已經發表,第三個則是做成 meeting poster 沒有發表。距離上次做 meta-analysis 已經是 2020 年,想不到 meta-analysis 的世界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原來 PRISMA 在 2020 出了新版的指引,我並沒有細看跟了解。

 

但因為經常關注新思惟臉書社團和蔡校長的個人帳號,知道新思惟針對 meta-analysis 課程有進行大改版,原先的課程範例論文,也改為兩個蔡校長自己寫的範例,因此我在剛開始寫這篇時,稍微看了一下新範例有什麼不同,但只覺得「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做的時候還是用我以前 PRISMA 2009 的方式來進行,想著之前好歹也發表過兩篇 meta-analysis,應該依樣畫葫蘆就可以。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