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reviewer

Meta-analysis_20210911_0696
2022 / 11 / 28

在醫院包班的課後一年,成功發表兩篇統合分析論文。

 

作者: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李佳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李佳維醫師團隊,關於血管內取栓該用全身麻醉或鎮靜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911_0696

 

 

距離新思惟開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奇美專班已經過了一年多,真的很難想像我這個研究新手,可以在這一年來順利發表兩篇統合分析文章。

 

 

醫院提供包班,不只上了一堂好課,也是結識同伴的好機會。

 

除了很感激這樣的課程能啟蒙我,讓我有信心開始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之外,意義更重大的是能有這個契機,在課程結束後跟許多志同道合的醫師,組成奇美統合分析團隊一起切磋討論,一起努力產出文章,把新思惟報名費賺回來(無誤)。

 

閱讀更多 »

mistake_fip
2022 / 10 / 3

常見錯誤如何避免?審閱意見如何回覆?

 

講者:張凱閔

 

 

mistake_fip

 

 

初學者在寫統合分析的時候,有些常見的思想誤區,在寫作過程中會導致分析論述走往錯誤的方向。如果沒有發現,直接去投稿,很容易被審閱者挑出,簡單寫兩句批評,就直接退稿回家。例如:異質性的處理、出版偏誤的處理、discussion 的走向,都是這類初學者往往無法處理得很好的議題。

 

在自己投稿過多篇,也指導過很多年輕同仁發表後,會發現統合分析類的論文,送出去被審後,常見的問題就是那幾個,有的問題可以提前在寫作時處理掉,或者先做好防禦,有的問題則有很簡單的制式回覆可以有效回應。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一篇統合分析,有人投出去後,沒多久就被接受,改動也不多。可是有人寫的統合分析,投稿審查過程非常坎坷,審查慢,最終還是退稿,花了半年多,新的臨床研究結果發表了,文章要重收重寫,或甚至更糟的是,一模一樣的主題,已經有其他國家的學者發表,自己一整年的努力跟等待,卻無法換來最終印成白紙黑字的產出。

 

教學,需要正向論述,也需要負向論述。除了告訴你該怎麼做,也應該明確協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這樣才能有效協助初學者起步,而且趨吉避凶,在一開始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就感,才願意繼續努力、持續進化。

 

老師教授我們新手的常見錯誤有哪些,像是 SD、SE 搞錯等。透過這堂課,讓自己未來寫文章能夠少犯錯。真的很感動,因為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學,我可能要自己摸索很久才能夠學會。

 

課程內容就如網上的許多好評,精實且順暢,兩位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示範他們的文獻搜尋、寫作建議、文獻評讀、常見錯誤等,化繁為簡,看起來似乎簡單多了,而且我都聽得懂。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20908_QA_22
2022 / 9 / 8

問:Meta-analysis 投稿時,哪些地方是 reviewer 比較在意的?如何處理這些環節?

 

 

20220908_QA_22

 

 

答:(曾秉濤)

 

事實上,要預測 reviewer 審查時會問什麼問題,是很困難的事情。(除非,你故意在文章中留下非常巨大的破綻,而且你很肯定 reviewer 一定會看出這個破綻,不過如果是這麼大的破綻,我想這篇文章可能連主編那關都過不了。)

 

因為無法預測被挑選到的 reviewer 是否看得懂 meta-analysis,畢竟 meta-analysis 這種文體還算是相對困難的統計技巧,不是每個 reviewer 都知道眉角在哪裡,因此很難期待 reviewer 能針對 meta-analysis 相關細節,提出專業的問題。(自己大多數遇到的 reviewer 開頭第一句都是這樣寫,「這篇文章的統計技巧看起來很確實,沒有大問題」,然後只能針對文章內容提出 comment。)

 

閱讀更多 »

20220830_QA_18
2022 / 8 / 30

問:最近投了一篇 meta-analysis 被 reject,但因為 editor 跟 reviewer 給的 comment 令人困惑,想請老師們幫忙解惑。另外,CMA 作圖時,要怎麼設定成 SMD 或 Hedges’ g?

 

 

20220830_QA_18

 

 

問:最近投了一篇 meta-analysis 被 reject,但因為 editor 跟 reviewer 給的 comment 令人困惑,想請老師們幫忙解惑。以下列出幾項比較苦惱的。

 

  1. Absolute mean difference would have been better to assess over SMD
  2. Jadad scoring is hardly ever used these days. Please consider using the 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另外,CMA 作圖時,要怎麼設定成 SMD 或 Hedges’ g

 

答:(蔡依橙)

 

如果他是要你 revision 即可照改,但如果他是退稿的話,可能只是找點理由而已。值得參考的就聽,但覺得不合理的就不用理他。

閱讀更多 »

01_HuangHK_PLOS_ONE_Publons_share
2021 / 6 / 29

從 author 到 reviewer,再到成為 academic editor。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家醫科 黃暉凱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黃暉凱醫師受邀擔任 PLOS ONE 之 academic editor!

 

 

00_innovarad_huanghk_PLOS_ONE_share_Meta-analysis_20180114_0160

 

 

跟大家分享我從菜鳥 author,到擔任各期刊 reviewer,再到受邀擔任 PLOS ONE academic editor 的心得。雖然是要分享心得,但說實在的我也搞不清楚怎麼回事,也不能排除期刊尋找 editor 的 criteria 是不是有 bug……不過既然被邀請了,就先厚臉皮擔下來,之後再努力變強,努力配得上這個新角色!

 

人生大部分也是這樣(被逼迫),intern / PGY 第一天就直接被丟去值班,然後再邊學習如何值班(?);機會來了就先上車,上車以後再邊學開車(?);小孩先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再邊學當爸爸。(被揍 XD)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JYHsu_Meta-analysis_20210417_0366
2021 / 4 / 23

新時代醫師的必備學術起步武器: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

 

作者:花蓮慈濟醫院 高齡整合照護科 許晉譯 醫師

 

 00_FB_innovarad_JYHsu_Meta-analysis_20210417_0366

 

 

與同儕相比還缺少什麼技能,看新思惟國際推什麼課程就知道了。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是目前研究起步者必須學習的一項利器。透過校長解說,為什麼要建造這樣的工作坊、創造理念是什麼。每一次工作坊,都很期待聽蔡依橙校長去述說自己的創建理念。

 

他說,因為要自己獨立收案,可能需要面臨 IRB 倫理委員會的冗長 仔細審查,也可能面臨研究資金不足的問題等等;至於其他路徑,過往可透過國衛院健保資料庫,針對一些議題去進行分析,但現在健保資料分析的門檻越來越高;而過去可能透過 case report 進行升等,但現在幾乎不被醫院所認可。在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讓自己可以符合升任主治醫師的條件,或讓有更多發表來爭取研究資金,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都是很重要的武器。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