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TAG_YehJH_05
2022 / 3 / 2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對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施作瘜肉冷切除術之安全性的統合分析,獲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01_TAG_YehJH_05

 

 

文章介紹

 

做大腸鏡時,如果看到瘜肉,幾乎都會直接切除,化驗以理解現況之外,也將日後可能逐漸長大並惡性變化的機率完全消除。不過,如果患者原本就因心臟血管問題,服用抗血栓藥物,會不會因此而增加出血機率呢?如果真有危險,日後是否應該對施做大腸鏡檢查的患者建議,例行停用抗血栓藥物呢?葉醫師團隊對於這個問題很有興趣,於是搜尋文獻,並做統合分析。

 

收入 17 篇研究並分析後,作者發現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其立即與延遲出血的機率,的確比沒有使用抗血栓藥物者高。其中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血劑以及合併多種藥物使用者,出血機率尤其更高。而小型瘜肉以及不複雜的狀況,出血機率則較低。

 

作者總結,對於小瘜肉,不須停用抗血栓藥物,直接冷切除,頗為安全。但如果是直接口服抗凝劑,或患者使用多種抗凝劑,則可能有較高的機率出血。

 

從臨床的問題出發,搜尋回顧文獻,並順道寫成統合分析,合併臨床工作與研究發表,是很棒的策略。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01_seizure_YehWC_06
2022 / 2 / 16

[快訊] 葉威志醫師團隊,關於癲癇患者快速動眼睡眠減少之統合分析,獲 Seizure 刊登!

 

 

01_seizure_YehWC_06

 

 

文章介紹

 

癲癇患者的睡眠結構,與正常人並不相同,而且其睡眠結構的破壞,可能與疾病的治療狀態有關。不過,目前文獻對於癲癇究竟怎麼影響睡眠結構,並無定論,葉醫師團隊預計將既有研究做統合,得出結論。

 

經收入 24 篇文獻,789 位癲癇患者與 599 位健康對照組,發現局部癲癇患者的快速動眼睡眠與睡眠效率均有減少,全身型癲癇則有較多的慢波睡眠與較低的睡眠效率。次族群分析發現,抗癲癇藥物治療,在全身型癲癇患者身上,可以恢復快速動眼周期,但在局部型癲癇患者則否。

 

藉由統合分析,將零星的研究整理起來,獲得當下醫學知識凝聚成的結論,對於知識爆炸的時代,相當重要。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01_FIP_HsuCW_13_LeiWT_10
2022 / 1 / 18

[快訊] 雷偉德與許智維醫師團隊,關於川崎氏症患者日後產生氣喘與過敏性鼻炎機會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刊登!

 

 

01_FIP_HsuCW_13_LeiWT_10

 

 

文章介紹

 

臨床上,雷醫師觀察到,似乎川崎氏症患者之後罹患過敏性疾病的機會比較高,但沒有確切數據,目前文獻上,不同的研究也有不同的結果,於是雷醫師與許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作個統合分析,看看目前的文獻整體趨勢如何。

 

搜尋文獻後,收入了 4 篇文章,比較川崎氏症患者與對照組的過敏性疾病發生率差異,統合後發現,川崎氏症患者在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的罹患率,的確比對照組高,但異位性皮膚炎卻沒有類似的趨勢。

 

本篇統合雖然收入的文章較少,但因為總共收入的研究對象很大,以得過川崎氏症又有過敏疾病的人數來說,都超過 8000,說服力很強。加上雖然過去許多研究並沒有獲得統計顯著的結論,但效應方向都類似,在 N 值變大了之後,就呈現出清楚的結論。這正是統合分析最重要的價值,而雷醫師與許醫師團隊,也在正確的時機切入了適當的主題。

 

 

恭喜雷醫師與許醫師!

 

閱讀更多 »

01_JCSM_HsuCW_12_ChenTY_02
2022 / 1 / 7

[快訊] 許智維與陳田育醫師團隊,關於猝睡症與出生月份相關性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刊登!

 

 

01_JCSM_HsuCW_12_ChenTY_02

 

 

文章介紹

 

許智維醫師前幾年做了大量的資料探勘,以健保資料庫,研究各種精神科相關疾病與月份的關係,並進一步結合既有文獻,做統合分析。這是個蠻完整且特殊的操作,將原創資料加上既有文獻,對一個現象做出總結。

 

一般以臺灣的升等狀況來說,這樣的資料量,直接寫成兩篇會是比較常見的狀況,不過在生涯早期,能堅持自己想要的發表樣貌,不走分數與論文量最大化策略,也是很帥氣的!

 

這次許醫師與陳田育醫師團隊,想研究的是猝睡症與月份之間的關係,藉由臺灣的資料,加上既有世界各國的文獻,更多了地理上的分析。本篇收入 7 篇研究,共 3776 位患者,來自 8 個區域。整體來說,三月跟八月猝睡症比例最高,四月最少。不過,月份分析並沒有達顯著差異。

 

進一步,作者發現,其實北美、亞洲、歐洲,好發跟少見的月份並不相同。在所有分析中,只有在北美的春天月份出生,有顯著較高的機會產生猝睡症(RR=1.21)。

 

作者認為,以上的資訊表示,猝睡症可能是有環境因子的,才會導致各地區的出生月與疾病發生率都不一樣。

 

 

恭喜許醫師與陳醫師!

 

閱讀更多 »

2021 / 12 / 29

在這個時代,沒資源的醫師,也能學術起飛!

 

作者:長庚醫院 風濕免疫科 李蒔青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李蒔青醫師團隊,關於血中 IgG4 用以診斷自體免疫胰臟炎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170

 

 

「想要成為一個醫師科學家」有多麼困難?在國內讀研究所,甚至出國深造,這樣便可以成功嗎?

 

研究的方法、執行,到最後數據產出,能夠成功發表論文,這當中一關又一關,除非是鴻運當頭,要不就是天縱英才(像蔡校長這樣的人),可我想,自己絕對不是這類人。

 

閱讀更多 »

01_FIO_YinTC_01
2021 / 12 / 27

[快訊] 鄞子傑醫師團隊,關於乙狀結腸與直腸癌手術的下腸繫膜動脈結紮方式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Oncology 刊登!

 

 

01_FIO_YinTC_01

 

 

文章介紹

 

對於乙狀結腸與直腸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時,究竟在下腸繫膜動脈的處理上,應該高位結紮,還是低位結紮,目前仍無定論。

 

主張高位結紮者,認為出血少、工作範圍清楚、淋巴廓清徹底,可能獲得較好的預後。但主張低位結紮者,認為綁得太高,會使得之後的腸道吻合處缺血,而只要淋巴結清得好,預後也不見得比較差。鄞醫師團隊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於是回顧既有文獻,完成這篇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共 17 篇文獻,包括 4 篇隨機對照研究,總共有 1846 位患者接受低位結紮加上高位淋巴廓清,2648 位接受高位結紮。結果發現,低位結紮組的腸道吻合滲漏較少、清出的淋巴結較少,不過下腸繫膜根部清出的淋巴結數目一樣,而且長期癌症相關預後沒有比較差。

 

作者總結認為,低位下腸繫膜動脈結紮,只要配上高位淋巴廓清,其實效果不錯,也很安全。

 

對於自己在臨床上曾經有的疑惑,做點文獻搜尋,如果發現過去沒有人做過統合,或者有人三五年前做過統合,而且最近又有新的臨床研究發表,就是很好的機會,一邊回顧文獻,一邊幫自己寫篇論文發表!臨床上很實用,且對自己的學術品牌也有加分!

 

 

恭喜鄞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