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介紹
偏頭痛的藥物預防效果大概僅有 40-50%,而且臨床的接受度並不是太好,於是曾醫師團隊,預計分析現有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的文獻,看看是否有非藥物的可能。
研究收入了 19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1493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在各種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中,rTMS 有最好的偏頭痛預防效果。在各種治療中,tONS 則有最低的退出率。
作者總結,藉由這樣的探勘與分析,日後的研究,或可進一步以 tTMS 或 tONS 做確認,以了解藥物之外的偏頭痛預防選擇。
恭喜曾醫師!


偏頭痛的藥物預防效果大概僅有 40-50%,而且臨床的接受度並不是太好,於是曾醫師團隊,預計分析現有關於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的文獻,看看是否有非藥物的可能。
研究收入了 19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1493 位受試者。結果發現,在各種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中,rTMS 有最好的偏頭痛預防效果。在各種治療中,tONS 則有最低的退出率。
作者總結,藉由這樣的探勘與分析,日後的研究,或可進一步以 tTMS 或 tONS 做確認,以了解藥物之外的偏頭痛預防選擇。
恭喜曾醫師!


針灸廣泛被用於中風後的患者,作為輔助療法,不過究竟施予針灸之後,對於中風後的合併症,是否能有效減少,目前尚無相關的證據整理。吳醫師團隊,預計針對臺灣健保資料庫所發表的文獻,做回顧與整合,看看結果如何。
研究收入了八篇以國家級資料庫做分析的健保資料庫論文,比較不同族群中風患者,施予針灸治療與沒有針灸治療之後的各種合併症差異。結果發現,接受針灸治療的這群人,的確有較少的合併症,HR 為 0.776。
健保資料庫,是臺灣的特色,國家大規模給付中醫,也是臺灣特色。結合這樣的特色,並將相關文獻做整理,自然也是對臺灣特色的發揮。吳醫師所選擇的期刊,也很切合這樣的主題。
恭喜吳醫師!


Psilocybin 是魔幻蘑菇的主成分,過去曾被廣泛用於宗教與休閒領域,但接著便被多個國家視作禁止使用物質。近年來,對於其分子與特性的進一步認識,讓醫療界理解到其抗憂鬱的可能療效,逐漸又有更多醫用研究出現。曾醫師與其團隊,想對這個議題做個整理與總結,於是有此研究。
研究收入了 10 篇論文,統合發現 Psilocybin 對於憂鬱症狀的療效,SMD 為 -0.75 in day 1, -17.4 at 1 week, -1.35 at 1 month, -0.91 at 3 months, -1.12 at 6 months,效果好且持久。使用較高劑量,以及使用兩次的,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停止治療比例以及心跳數,在 Psilocybin 組與對照組並無差異。Psilocybin 會增加收縮壓 19.00 mmHg、舒張壓 8.66 mmHg。隨機對照研究與非隨機對照研究的結果類似。
作者總結,Psilocybin 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憂鬱效果,甚至長達 6 個月,在心血管的安全性與服藥遵從性上也相當不錯。
恭喜曾醫師!


鋰鹽是躁鬱症常使用的治療方式,不過臨床上會發現,鋰鹽對於躁症和鬱症發作的預防能力似乎不同,尤其在患者血中鋰鹽濃度不同的狀況下,也會有不同的反應。許醫師團隊,預計針對這個議題,做統合分析,並且觀察不同血中濃度鋰鹽,與躁症和鬱症的發作抑制效果。
研究收入了 6 篇隨機對照研究,並有 975 位受試者。劑量反應曲線則顯示,鋰鹽在抑制躁症和鬱症發作上,隨著血中濃度漸高,的確有降低發作的效果。不過有意思的是,在 0.6 mmol/L 的濃度時,對鬱症的控制力雖不錯,但上升到 1.2 mmol/L 時,卻會迅速降低發作機會。相對的,鋰鹽對躁症,則是一開始普通濃度時就有很不錯的效果,但濃度漸高時效果增加有限。以降低發作機率 56% 為參考的話,鋰鹽所需要的血中濃度,在鬱症較高,在躁症則較低。
作者總結,這顯示使用鋰鹽,對於鬱症與躁症有不同的劑量反應關係,在臨床上為患者選擇藥物並調整濃度時,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資訊!
恭喜許醫師!


做大腸鏡時,如果看到瘜肉,幾乎都會直接切除,化驗以理解現況之外,也將日後可能逐漸長大並惡性變化的機率完全消除。不過,如果患者原本就因心臟血管問題,服用抗血栓藥物,會不會因此而增加出血機率呢?如果真有危險,日後是否應該對施做大腸鏡檢查的患者建議,例行停用抗血栓藥物呢?葉醫師團隊對於這個問題很有興趣,於是搜尋文獻,並做統合分析。
收入 17 篇研究並分析後,作者發現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其立即與延遲出血的機率,的確比沒有使用抗血栓藥物者高。其中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血劑以及合併多種藥物使用者,出血機率尤其更高。而小型瘜肉以及不複雜的狀況,出血機率則較低。
作者總結,對於小瘜肉,不須停用抗血栓藥物,直接冷切除,頗為安全。但如果是直接口服抗凝劑,或患者使用多種抗凝劑,則可能有較高的機率出血。
從臨床的問題出發,搜尋回顧文獻,並順道寫成統合分析,合併臨床工作與研究發表,是很棒的策略。
恭喜葉醫師!


癲癇患者的睡眠結構,與正常人並不相同,而且其睡眠結構的破壞,可能與疾病的治療狀態有關。不過,目前文獻對於癲癇究竟怎麼影響睡眠結構,並無定論,葉醫師團隊預計將既有研究做統合,得出結論。
經收入 24 篇文獻,789 位癲癇患者與 599 位健康對照組,發現局部癲癇患者的快速動眼睡眠與睡眠效率均有減少,全身型癲癇則有較多的慢波睡眠與較低的睡眠效率。次族群分析發現,抗癲癇藥物治療,在全身型癲癇患者身上,可以恢復快速動眼周期,但在局部型癲癇患者則否。
藉由統合分析,將零星的研究整理起來,獲得當下醫學知識凝聚成的結論,對於知識爆炸的時代,相當重要。
恭喜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