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JCM_WangWX_01
2023 / 12 / 19

[快訊] 王維祥醫師團隊,關於 Omega-3 對治療乾眼症功效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WangWX_01

 

 

文章介紹

 

王維祥醫師團隊想要研究 omega-3 fatty acids 對患有乾眼症(DED)病人的療效。團隊回顧了過去 10 年在 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gov、Web of Science 和Cochrane CENTRAL 上的數據。最後納入 19 篇相關 RCT,包括 4246 名具有各種 DED 的患者。

 

接受 omega-3 治療的患者,在乾眼症狀、淚膜破裂時間(TBUT)、淚液分泌檢查、角膜螢光染色(CFS)和滲透壓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改善。

 

在 DED 症狀的統合分析中,omega-3 的每日劑量、攝入的時間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百分比,與乾眼症狀分數的減少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除了 CFS 外,在 TBUT、淚液分泌檢查和滲透壓分數中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

 

王維祥醫師團隊透過統合分析證實,omega-3 fatty acids 有效地減輕 DED 症狀,特別是在高劑量、長時間和 EPA 增加的情況下。然而,由於研究結果的異質性和患者特徵的多樣性,需要謹慎看待這些結果。總結來說,在臨床中仍然建議 omega-3 fatty acids 用於 DED 治療。

 

 

恭喜王醫師!

 

在統合分析研究的流程中,何時會規劃做子群體分析?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01_Helyion_LinLH_02
2023 / 12 / 13

[快訊] 林龍暉物理治療師團隊,關於肌肉能量技術在非特異性頸部疼痛案例中減輕疼痛和失能之統合分析,獲 Heliyon 刊登!

 

 

01_Helyion_LinLH_02

 

 

文章介紹

 

林龍暉物理治療師團隊想要探討肌肉能量技術(MET)對非特異性頸部疼痛(NSNP)治療的有效性。

 

團隊針對研究 MET 對 NSNP 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做完整的搜索文獻。主要和次要結果定為疼痛強度的改變和失能減少。

 

最後共納入 26 個 RCT,1170 名參與者。結果顯示,MET 顯著降低疼痛強度。然而,子群體分析顯示,這種顯著效果僅在 MET 與其他治療結合時觀察到,而 MET 單獨治療則無此效果。MET 還降低了失能。Meta-regression 顯示,治療時長 / 每週會談次數增加,有助於疼痛減輕。另外 MET 治療後未報告任何不良事件。

 

總結來說,在合併其他治療時,MET 對 NSNP 可能有效。然而,證據的低確定性可能受到偏差和研究差異的影響。未來的研究應該聚焦於更高品質的臨床試驗、更長的追蹤期和預測區間呈現。

 

 

恭喜林龍暉物理治療師!

 

閱讀更多 »

01_IJS_ChenHT_04
2023 / 12 / 1

[快訊] 陳曉瑱醫師團隊,關於電針療法對接受結腸直腸手術的患者改善手術後術後腸道蠕動不良的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01_IJS_ChenHT_04

 

 

文章介紹

 

結腸直腸手術後,術後腸道蠕動不良(POI)常困擾病患,陳曉瑱醫師團隊想要探討電針療法(EA)對此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

 

團隊搜索各大電子資料庫(例如 Medline),找出有關電針療法對 POI 的隨機對照試驗。主要結果是首次排氣的時間,次要結果包括了其他胃腸功能恢復的時間(例如:腸蠕音恢復時間)、能飲食進食的時間、手術後疼痛的程度、總體併發症風險,以及住院天數。最後共收納 16 篇研究,共計有 1562 位患者。

 

統合分析結果指出,接受電針療法的患者在很多方面的表現,優於接受標準治療的病患,如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蠕音恢復時間、液體和固體飲食耐受性等。同時,接受電針療法的患者,總體併發症風險較低,住院時間也縮短,術後第二天和第三天的疼痛程度也有所降低,不過在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方面,電針療法與標準治療之間並無明顯差異。

 

總結來說,電針療法能有效地促進 POI 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並減輕手術後的疼痛。

 

 

恭喜陳醫師!

 

找題目搜尋文獻的過程中,有停損點嗎?看到或沒看到哪些東西,差不多就要換題目了?來聽看看張凱閔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ERMD_LinTY_04
2023 / 12 / 1

[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利用超微血管影像評估腕隧道和相關神經結構之文獻回顧,獲 Expert Review of Medical Devices 刊登!

 

 

01_ERMD_LinTY_04

 

 

文章介紹

 

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是一種先進的超音波技術,用於呈現微循環。臨床上已應用於各種疾病中,包括腕隧道症候群(CTS),即最常見的壓迫性神經病變。本篇文章預計回顧 SMI 在診斷 CTS 或評估相關神經結構方面的作用。

 

林庭伃醫師團隊對電子數據庫(PubMed、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進行了全面的搜索。共納入了 7 個研究,385 個手腕。

 

SMI 一致顯示 CTS 患者的正中神經的內神經血管增多,相較於健康個體。雖然 SMI 在檢測 CTS 方面的敏感性高於傳統都卜勒方法,但其特異性稍低。將 SMI 與 B-mode 超音波結合似乎能提高 CTS 的診斷準確性。然而,SMI 的發現與 CTS 的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清楚。

 

林庭伃醫師團隊這篇文獻回顧,突顯了 SMI 在健康手腕和 CTS 患者中提供詳細血管結構的能力。未來進一步的研究能為 CTS 患者量身規劃更精確的診斷與治療應用。

 

本文的規畫原本是想作統合分析,不過因為適合量化的文章為 0,最終則使用 scoping review 的方式,將所整理的文獻作個歸納跟現況總結。是很不錯的做法。

 

想做統合分析,只要主題訂好,就可以直接開始搜尋文獻了嗎?還是有什麼比較有效率的流程?來看看蔡校長的建議:

 

 

 

 

 

恭喜林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0826_1435
2023 / 11 / 24

對審閱者意見置之不理,accept 就差臨門一腳?

 

作者:長庚醫院 風濕免疫科 李蒔青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李蒔青醫師團隊,關於葡萄膜炎和未診斷脊椎關節炎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826_1435

 

 

距離第一篇 meta-analysis,其實有比較長的時間了。這當中因為我就讀博士班,以致花了比較長時間處理、撰稿,再加上後來投 Scientific Reports 真的花了快一年的時間才接受,才會相隔那麼長的時間。

 

 

走上醫師這一條路,需要調適好心態。

 

常常聽人在抱怨「為什麼當醫生要有那麼多額外的壓力,比如寫論文」。其實在台灣要當醫生,也可以有很多方式,重點是自己要在迷惘中找到方向。你可以不寫論文,做個濟世的華佗,把病人看好,慢慢也會看多。把自己醫生的路走得快樂,心安理得,每天積累善功,也是很好。

 

如果待在醫學中心,需要寫論文,那麼就要問問自己:「對這件事有沒有興趣?」有人是有興趣,只是沒有好的方法和引導。蔡校長真的很佛心,總是用各種方式,包括文字,無私分享很多研究道路上的秘辛,我都非常愛看這些文章。在看的時候,我就會想,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有什麼秘訣是改天自己遇到就可以運用。

 

閱讀更多 »

01_JCM_ChangCH_21
2023 / 10 / 31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部刺激,治療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ChangCH_21

 

 

文章介紹

 

在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中,創傷性腦損傷(TBI)的發病率在全球最高,不僅會導致殘疾和死亡,還會引發多種精神問題,包括:憂鬱症、廣泛性焦慮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和廣場恐懼症等等,更有研究指出 TBI 患者有較高的自殺意念和自殺嘗試。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方法來面對 TBI 患者的憂鬱情況。

 

談到治療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時,非侵入性腦部刺激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兩種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它們透過在腦部施加輕微的電流或磁場,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為了評估 rTMS 和 tDCS 這兩種技術對 TBI 患者憂鬱症狀的療效,張俊鴻醫師團隊全面檢索於 2023 年 1 月 28 日之前,在 PubMed、Cochrane Review 以及 Cochrane Central 等資料庫,並使用隨機效應模型評估治療效果。

 

這篇研究一共統合 10 個試驗(包含 234 名參與者;8 個 rTMS,2 個 tDCS),發現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相對於模擬治療,在緩解憂鬱症狀方面效果較好;其中 rTMS 表現相對出色,而 tDCS 的結果則不確定。而且,治療次數、治療強度或總劑量無相關性。

 

張俊鴻醫師團隊的研究指出 rTMS 治療後效果雖顯著,但在介入後 1-2 個月內有所減弱;然而,對 TBI 患者而言,不失為短期緩解憂鬱症狀的治療方法。此外,關於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相關的不良事件很少,幾乎沒有嚴重後果,再次確認它的治療安全性,為醫療保健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治療選擇。

 

 

恭喜張醫師!

 

自從掌握統合分析這項工具之後,研究開啟另一條產線,學術進入量產階段。即使大環境無資源,只要一台電腦連上網進行文獻搜尋,也能成功做出自己的研究。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