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蔡依橙

2023 / 3 / 7

問:研究某個疾病的社交技巧,彙整 self-report 和 parents report,如何做統合分析?

 

 

QA69

 

 

問:研究某個疾病的社交技巧,在彙整 data 時,發現有些數據,有 self-report 和 parents report,填資料者不同,該怎麼跑統合?又,社交技巧評估工具,並非所有文獻都使用相同的,可以合併一起跑資料嗎?

 

答:(蔡依橙)

 

你要先知道這兩種 report 一般會怎麼處理,例如,一般大家覺得差不多,還是一般大家覺得意義不同。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230212_0469
2023 / 2 / 15

2023 / 2 / 12(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30212_0469

 

 

在醫院面臨升等或應徵工作時,履歷上有一篇論文往往對職涯更加分;然而,對於研究新手來說,論文寫作、統計圖表、文獻評讀、投稿和回覆都是一道道的困難關卡,不知從何著手。

 

因應時代趨勢,新思惟團隊推出改款的《統合分析工作坊》作為解決方案,為初學者打造了全新的內容。課程涵蓋了寫作統合分析的每個細節:如何找到寫作主題、跑出實用的統計圖表、文獻搜尋及評讀、投稿和回覆等等,協助各位循序漸進掌握獨力起步的技能,回家後就能開始著手自己的主題。

 

課程規劃十分詳細,能給初學者一個不錯的起步的方向。

 

深入淺出,讓新手也有希望可以完成第一篇 meta-analysis!

 

《統合分析工作坊》由具有豐富教學和寫作經驗的專業醫師授課,以產出一篇 SCI 論文為目標導向,再結合互動實作的實戰練習,比起市面上其他的論文課程更具可近性!高品質的課程不只廣獲新朋友肯定,此次大改款更有許多二次回訪的校友一致給予好評,期許自己強化統合分析的技巧,日後做學術不再受限於人,面臨升等或應徵工作也能在同儕中脫穎而出。

 

讓資源及能力有限的新手 / 苦手有多一根的浮木防溺,也在互動實作中順利出圖,相當值得的課程。

 

二訪,一如往常的將繁瑣的論文寫作步驟及製圖詳細解析,讓人有一種想不會也很困難的感覺。上完課之後,發現如果能找到適合的題目,距離發表一篇統合分析就只剩下閱讀、整理跟撰寫,其他的,新思惟的講師們都教完了!

 

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已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2022 年校友總計發表超過 1000 篇 SCI 論文!其中 meta-analysis 佔原創研究比例約 17%,正在以相當不錯的速度成長,對於沒有資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是很值得把握的機會。掌握這樣的技術後,統合分析的潛在題目,就都在 PubMed 上等你來開發!

 

新思惟相關課程真是苦海明燈,掌握要領後就剩制定題目需要再加強,一旦確定題目後續跑 data 出圖都輕鬆不少!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課後卡關不用再怕無人能問,新思惟推出全新服務,每週一次蔡校長的 Office hour,提供課程校友線上諮詢,陪著學員走完成功發表的最後一哩路!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30415_banner
2023 / 2 / 6

2023 / 4 / 15(六)活動內容

 

統合分析工作坊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

 

2023 年 4 月 15 日(六)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張凱閔醫師 / 曾秉濤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

 

 

【新年新希望】零基礎起步,發表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

 

 

 

 

這次改款後的課程,是從根本開始全新打造的。

 

為了體現課程所教的技術,是初學者都能理解的方法,講師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次專科範圍,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從頭開始認識領域現況,並找到適合撰寫的主題,運用課程的教學內容,完成分析、寫成論文,並登在影響係數約 6 分的期刊。(細節參閱「指定論文(2023-)」頁面)

 

接著,根據這個過程中的各種觀察,把初學者容易卡關、可能會遇到瓶頸的部分,系統性整理成課程內容,用最方便理解的方式陳述,達成高效教學。

 

新思惟最著名的互動實作,一樣保留下來,並重新設計,同樣讓各位做完整篇論文的統計,畫出國際期刊與審閱者都愛不釋手的漂亮圖表。

 

從找題目、文獻評讀到統計製圖,從寫作、投稿到 revision,整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對初學者比較困難的部分,通通都放進了這次的課程。

 

 

 

立即報名 4/15(六)

 

閱讀更多 »

2023 / 2 / 2

問:收錄六篇做統合,審閱者覺得一篇品質不佳,建議剔除它並重新分析,這樣合理嗎?

 

 

QA_64

 

 

問:校長好,我寫了一篇統合文章,納入 6 篇做分析,結果跨中線(不顯著),投稿後,其中一個審閱者認為,文獻評讀中,有一篇為高風險,建議我去掉,並重作分析。

 

所以我應該是保留原本 6 篇做 systematic review,但在最後做 meta-analysis 去掉這篇嗎?流程圖的最後一格,寫 6 篇收入評讀,但量化分析只有 5 篇,這樣嗎?

 

答:(蔡依橙)

 

你的流程圖,最後一格忽然從 6 變成 5,卻沒有寫出排除理由。我認為即使應付了這個審閱者,但其他的審閱者,或者刊出後看見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很怪,甚至有意見,寫 letter to editor 來表達困惑。

 

所以真想變成 5 篇,要在之前的步驟就用清楚的規則把它剔除。在 Materials and Methods 也要重新設定 inclusion / exclusion criteria,這樣才標準。

 

也就是說,我們規定一個考試方式,有筆試,有口試,明明人家考進來 6 個,我們不能在榜單出來後,才說「我覺得這個人品質不好」,就刪掉 1 個。

 

真要做,就是在口試的時候直接打低分,也就是 exclusion criteria 就要先講;不然就是 protocol violation 了。

 

閱讀更多 »

QA_60
2023 / 1 / 16

問:課後找到研究主題,分組分析時發現有篇研究少資料,該怎麼辦?

 

 

QA_60

 

 

問:課後找到主題後,我的統合分析,總分析搞定了,正在切 subgroup。我想切左右側分別來看,但其中有一篇研究,其左右側沒有寫清楚,這篇可以直接去除,只做總分析,不放到 subgroup 分析嗎?還是乾脆不要用左右側來分析 subgroup?

 

答:(蔡依橙)

 

可以的,你可以去掉這篇,就說這篇 unspecified,所以不納入左右側分析。

 

方法學 Materials and Methods 那邊,記得說缺資料的你都會寫 Email 去要。之後結果 Results 說左右側 unspecified 而去除這篇,就表示你有問,但對方沒有回,你還是不知道究竟他們是研究左邊還右邊。

 

當然,如果你要直接避開左右側 subgroup 分析也可以,但如果你研究數也不少,只是少一篇,而這個左右側分析又很精彩,選擇保留可能對你的文章幫助比較大。

 

同學,你上課後到今天才三週,已經快做完分析了,真的是很快。加油加油,希望盡快聽到你的好消息。

 

之後 revision 如果遇到困難,還可以繼續來 Office Hour 問喔!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