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介紹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曾秉濤醫師為專業精神科醫師與統合分析專家,在診所執業期間持續精進研究,並發表上百篇 SCI 論文,除了推動醫學進步外,也為自家診所的醫療服務,提供實證支持。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 Meta-analysis 文章獲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從來沒有想過,我也有機會寫出這種類型的文章、能夠收到國際 SCI 期刊的邀稿、有國際學術單位邀請我投稿國外的會議、更沒想過能夠和許多的「真強者」們站在一起!
時光回到我第一天踏進新思惟的那一刻,當時的我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除了庸庸碌碌地當隻「工蟻」之外,還有什麼「展翅」的機會?但是,上完新思惟一系列課程後,我赫然發現,我會飛了,我變成「大水蟻」了,而且這隻大水蟻竟然還可以飛得很高、很遠!
關於憂鬱症之生物性病因學,有幾種假說。近年來在組織學領域,發現憂鬱症患者有局部神經細胞萎縮、和突觸減少的現象,而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被認為在憂鬱症的病理機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除了促進血管新生,還有促進neurogenesis 的作用,另外和神經保護、影響神經突觸的傳遞,也有相關。因此對於重度憂鬱症(MD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患者,曾醫師在研究神經生長因子(NGF, nerve growth factor)和 MDD 相關性的同時,也著手研究 VEGF 和 MDD 的相關性。
正如曾醫師所言:「『統合分析』不只是一門實證醫學。『統合分析』是一場與前人的對話、與後來之人的溝通。」。曾醫師發現,血液中的 VEGF level 在 MDD 患者顯著高於對照組(16 articles including 872 patients and 882 control subjects),而且這之間的差異和平均年紀也有顯著的負相關。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同期刊登兩篇文章!
有了前幾篇成功的案例後(除了 SCI 的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雜誌,還有幾篇是投到國內期刊),就想來嘗試看看不同的玩意。我想,這應該也是新思惟的特殊能力吧?新思惟能夠提升每個參加者的「自我效能」。
這跟精神科幫患者做復健時,特別強調的地方一樣:只是陪伴在旁做復健是不夠的,還要讓這些人能夠在沒有你的時候,仍能獨立應付各種挑戰。在新思惟的課堂中,老師們身負著「賦能」的任務,並且營造出「你能」的氣氛,以期達到「我能」的境界!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獲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同期刊登兩篇文章!
左起:蔡依橙醫師、曾秉濤醫師、陳昱斌醫師、吳昭慶醫師
回想第一次與新思惟接觸,已經有半年的時間。那次是受到大學時代的好朋友陳昱斌醫師慫恿之下報名的,當時還在想:「靠邀,這是哪門子的鬼課程,這麼貴,勒索唷?」(對不起,請原諒我用這麼粗俗的言語,因為這是那時最真實的反應;而且最近有一篇英國的研究證實,常爆粗口的人比較沒有壓力。)
沒想到,從此和新思惟結下了不解之緣。既驚訝於深入淺出的課堂內容,也被講師們堪稱藝術的投影片給嚇傻了。就好像鄉巴佬見到大都市的繁華般,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