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有非常多的同學來自於各行各業,包括要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主治醫師升等,或者教職升等的伙伴們,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對於統合分析並不熟悉。
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真的能夠在一天的課程內入門統合分析,甚至還親手做出整套 SCI 文章發表所需要的圖表嗎?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同學在課前對自己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經過課程講解、老師指導,以及自己親手突破幾個重要難關之後,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做出很不錯的內容。
以下,我們就一些在排版跟細節上還能進步的地方做些建議,接著來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這次有非常多的同學來自於各行各業,包括要碩士畢業、博士畢業、主治醫師升等,或者教職升等的伙伴們,但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對於統合分析並不熟悉。
在這樣子的狀況下,真的能夠在一天的課程內入門統合分析,甚至還親手做出整套 SCI 文章發表所需要的圖表嗎?答案是肯定的。
許多同學在課前對自己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經過課程講解、老師指導,以及自己親手突破幾個重要難關之後,所有的同學都能夠做出很不錯的內容。
以下,我們就一些在排版跟細節上還能進步的地方做些建議,接著來欣賞兩位得獎同學的作品。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 護理系 張佑嘉 助理教授
還記得在攻讀博士班的那段日子,對於「統合分析(Meta-analysis)」這個詞,我的心情總是糾結又矛盾。
一方面被它的力量深深吸引,因為能夠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數據,運用嚴謹的方法彙整出極具說服力的結論;但另一方面,當我翻開相關文獻時,那一張張密密麻麻的圖表、林林總總的統計術語,卻讓我忍不住心頭驚驚,彷彿踏入了一座高牆環繞的知識禁地。
什麼森林圖(Forest Plot)、漏斗圖(Funnel Plot)、異質性檢定……對我來說都像是高深的黑魔法,讓人又敬又怕。
這次課程有許多非醫療領域的同學一起來學習,想為自己的學術生涯增添一個產線,而且這個產線不求人,可以操之在己,在論文發表的進度上,減少一些波動。
經過中午的努力,同學們都能夠做出專業的圖表,第一次就能做成這樣,實在了不起。以下,我們再繼續給些建議,協助同學更上層樓。然後一起來看看兩位得獎同學的精采作品。
作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化學系 林泱蔚 教授
經過一天密集的工作坊學習,我對統合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統合分析是系統性文獻回顧的一種,透過系統化篩選與評讀文獻、提取所需數據,並透過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統合不同研究結果,提供更具代表性的結論,因此在許多學科領域都被廣泛應用。
新思惟的課程詳細介紹了統合分析的基本流程與操作步驟,包括如何設定研究問題、文獻搜尋與篩選策略、數據提取、效應量計算、異質性分析,以及如何利用 CMA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與圖表視覺化。這對於之前僅接觸過個別研究的我來說,是一次極具啟發性的學習經驗。
作者:科技業 人力資源部 陳邦誠
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就像是一場學術盛宴。身為一個專注於勞工關係研究的學者,我對這次課程充滿期待。畢竟,統合分析這種能夠系統性整理與分析既有研究成果的方法,對我的研究極具價值,我知道,這將會是一場相當燒腦的學習之旅。
課程一開始,蔡依橙校長和張凱閔醫師用清晰的邏輯架構,帶領我們進入統合分析的世界。老師說明了關於統合分析的價值,不只是簡單的數據彙整,而是一種能提升推論可靠性、發掘隱藏趨勢的強大工具,果真能有機會解決我在研究時經常面臨的困境。
接著,課程深入探討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的關鍵步驟,從搜尋資料庫、設定納入與排除標準,到數據提取等。到了實際操作 CMA 軟體的階段,透過手冊的指引,將統合分析從書本上的理論,轉化為實際操作。
作者:斗六慈濟醫院 臨床營養組 黃雅鈺 營養師
我是醫院的營養師,一直都對做研究很有興趣,我的研究經驗是從小主題發表壁報論文開始累積,想找到更多同職類夥伴再進一步做研究,但是其實很困難,營養師能取得的資源很有限(還是只有我這樣?哈哈),因為這樣也低潮了好一陣子。
隨著對研究及統計分析操作有一定的熟悉度後,我開始有機會與醫師合作寫院內研究計畫並執行計畫案,然而走到期刊發表這關時,總是會卡關,一直還沒能生出屬於自己的第一篇 SCI 論文。
今年在先生的鼓勵與支持下,我終於排除萬難報名了 12/21 台中班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心裡真的滿懷興奮與期待。之前看其他前輩分享課後心得,很早就知道新思惟的課含金量超高,但也非~常~精實,所以課前便努力研讀指定論文與了解相關研究知識,希望自己藉由這堂工作坊,從低潮的谷底一口氣跳出來,可以變成真的研究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