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慈濟大學 醫學系 林韋儒 同學
第一次報名新思惟國際的課程,上課前有很多擔憂,這個主題有辦法在經過一天的學習後,就能快速理解嗎?半天的時間,就能夠學會利用不曾用過的軟體程式做出圖表嗎?
經過一天的密集學習和實際操作,事實證明,可以!
作者:慈濟大學 醫學系 林韋儒 同學
第一次報名新思惟國際的課程,上課前有很多擔憂,這個主題有辦法在經過一天的學習後,就能快速理解嗎?半天的時間,就能夠學會利用不曾用過的軟體程式做出圖表嗎?
經過一天的密集學習和實際操作,事實證明,可以!
作者:雙和醫院 神經外科 陳泰源 醫師
以前從實習醫學生到住院醫師的階段,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學習撰寫 case report,或是幫忙老師與其他同事跑跑統計,繪圖製作圖表,寫出來的 paper 往往是被 reject、一修再修,苦力練習花時間,總是得不到好結果。
以前以為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 的寫作是那麼遙不可及,就像是地球跟月球的距離一樣遙遠。等到我上完新思惟專門為統合分析設計的課程,感覺像是在樹上的蘋果,近在咫尺,再墊高腳尖就可以勾到了!
非常感謝蔡依橙校長帶領的團隊,張凱閔醫師、曾秉濤醫師等很有經驗的前輩指導,讓我從完全看不懂 meta-analysis 論文的觀眾,變成一個開始熟悉如何做 meta-analysis 的初學者。
從初步整理 study 的 summary statistical analysis 開始,forest plot、funnel plot 的製作整理,到整個圖表的理解以及歸納,都有非常完整而且詳盡的介紹。
2021 年 11 月 7 日(日)9:00a – 4:40p
台北捷運公館站旁 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或台中高鐵捷運旁之會議中心 視疫情狀況而定)
無資源,沒經費,只透過電腦搜尋資料庫文獻,靠自己成功產出論文有可能嗎?有的,meta-analysis 就是你的首選。因為 meta-analysis 論文容易寫、容易發,非常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不需要 IRB 且免收案!
然而,即使想寫 meta-analysis 論文,卻不知道重點在哪裡、最重要的數值是哪些、內行人在意什麼,又要如何算出這些數據?新思惟理解大家的困境,以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帶您用一天的時間高效率學習,從論文規劃到文章架構,從文獻搜尋到統計圖表,課堂上通通告訴您。
最受好評的互動實作,更帶領您直接在自己的電腦,親手跑出統計、完成高品質的 meta-analysis 圖表!現在投資自己,將來 PubMed 上有你。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在完成第一篇統合分析的文章「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減重治療」後,便開始構思下一個題目,並在平常的臨床工作中觀察有沒有適合的題目。
恰巧在減重手術袖狀胃切除時,老師問了 clerk:「為什麼在做 gastric tube 的時候,會放一個 oral gastric tube 在裡面?」那時才認識到 bougie calibration 這個詞並上網搜尋,發現適當大小的 bougie 目前還沒有定論,看起來是一個有潛力的題目。
作者:北醫 林旻翰 醫師
第一次得知新思惟是在我的醫學生時期,當時從網路廣告僅得知有一些投影片及報告設計的課程,對於見習階段的我來說,雖然有點興趣,在每次的臨床或學校報告中,總是希望自己兼顧內容之餘,也有一些設計的巧思,讓聽者能更融入其中,但當時的我因課業沒有立即的需求之下,沒能參與相關的工作坊或活動。
進入 PGY 一年之後,有機會參與醫院初步的研究計畫與工作,對於從沒有接觸研究的我來說,每天負擔臨床工作學習之餘有點力不從心,也因為少了許多臨床經驗,比較缺乏研究上的敏感度,對於整理臨床資料或是主題撰寫比較沒有方向。
作者:雲林長庚醫院 腦神經外科 鄭為遠 醫師
這次能夠北上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由於三級警戒的關係,我所報名的新思惟課程,經過許多次的取消、公告,最後終於在七月底,能夠回到熟悉的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參加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