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統合分析

00_FB_20190309_radar
2019 / 3 / 11

2019 / 3 / 9(六)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00_20190309_radar

 

 

匿名問卷統計,所有學員給籌備團隊的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78 分,最高達 4.91 分,非常感謝大家給我們的支持與肯定。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 主治醫師佔 60%,住院醫師佔 23%。研究所副教授、藥師、護理師和護理學系教師等,合計 17%。
  • 參加學員中,有 62% 尚未有 PubMed 第一或通訊作者文章,來上課的人多為研究起步的新手。
  • 老朋友佔 66%,新朋友佔 34%,跟過往梯次相似,可見新思惟高品質的課程,深受老朋友肯定之餘,也持續吸引新朋友一同來更上層樓。

 

講師們都曾是研究新手,經歷過從 0 到 1 的過程。

 

但現在,我們已經度過了摸索期,整合過往經驗,將 meta-analysis 的論文一一拆解,從規劃、架構、專有名詞,到圖表優化,搭配互動實作,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跑出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

 

希望讓你實際體驗,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

 

感謝大家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以下是參加者的手寫回饋,每一份鼓勵,都是讓我們前進的動力;每一條建議,也將出現在我們的檢討會議,繼續努力!

 

謝謝!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0526_0575
2019 / 3 / 7

醫師,我是不是因為吃了你的藥變胖?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謝孟倉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協助戒菸藥物與體重增加關聯的統合分析,獲 Obesity Review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526_0575

 

 

還沒有被患者問過上面這個問題的請舉手!

 

在臨床工作,上面這個問題是排名前三名最常問的問題,患者甚至連吃瀉藥都會問「會不會變胖」(通常會這麼問的患者往往手上都有一杯飲料)。臨床行醫,最容易被患者歸因的副作用就是吃了你的藥會變胖。的確,有些藥物真的是有「變胖」的副作用,但是患者變胖,真的是藥物副作用嗎?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0526_0455
2019 / 3 / 7

充滿希望、令人振奮的一篇文章!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謝孟倉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協助戒菸藥物與體重增加關聯的統合分析,獲 Obesity Review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526_0455

 

 

這篇「戒菸藥物與體重變化相關性」的統合分析能順利刊登出來,其實是最令我開心的一篇文章。

 

 

替臨床治療指引帶來新方向

 

這篇文章如果單純以分數(impact factor)來看,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比我們團隊同一時間被接受的另外一篇分數還低(詳見「臨床困境,串起全世界的專家一起研究。」與「臨床上的困境就是研究的契機」這兩篇心得),但以臨床角度來說,這篇文章的臨床意義,其實不亞於前述那篇文章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0311_0463
2019 / 3 / 7

臨床上的困境就是研究的契機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0463

 

 

這篇譫妄症(delirium)治療的網路統合分析,是我們團隊值得紀念與慶祝的一篇文章,從研究設計到最後文章被接受,經歷過一段非常漫長的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0311_0386
2019 / 3 / 7

臨床困境,串起全世界的專家一起研究。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0386

 

 

譫妄症狀(delirium)是臨床醫師非常頭痛與困擾的一個症狀,每當這個問題出現時,就是給臨床醫師一個重大警訊:病人要開始出狀況啦!

 

然而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卻沒有明確有用的治療方式,可以處理患者,我們往往只能用「證據不充分」處理病人,而且還要附加一句話:這個治療有可能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這種高風險的作法,比踩鋼索還更危險!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