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葉人豪

01_AJG_YehJH_09
2025 / 8 / 7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大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以鋸齒狀分子特徵為主之統合分析,獲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01_AJG_YehJH_09

 

 

文章介紹

 

大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簡稱 PCCRC)是指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後仍然發生的大腸癌,通常是因為檢查時,漏掉了病灶或息肉切除不完全所造成。雖然這是大腸鏡檢查的一個不良結果,但過去對於這類癌症的分子特徵並沒有系統性的研究。

 

葉人豪醫師團隊搜尋了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醫學資料庫,收集從建庫至 2024 年 4 月所有相關研究,重點分析 PCCRC 的分子特性,包括微小衛星體不穩定(MSI)、CpG 島甲基化表型(CIMP)、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化等。

 

總共納入 15 項研究,涵蓋 11 個研究群組,包含 2143 例 PCCRC 和 19036 例一般散發性大腸直腸癌(SCRC)病例。

 

與一般大腸癌相比,PCCRC 患者年齡較大(標準化平均差異 0.29,95% 信賴區間 0.20-0.38),且病灶更容易出現在大腸的近端部位(勝算比 2.08,95% 信賴區間 1.91-3.63)。

 

從分子層面來看,PCCRC 更容易出現 MSI(勝算比 2.28,95% 信賴區間 1.69-3.08)、CIMP(勝算比 2.10,95% 信賴區間 1.39-3.18)和 BRAF 基因突變(勝算比 1.74,95% 信賴區間 1.22-2.49),但較少出現 KRAS 基因突變(勝算比 0.63,95% 信賴區間 0.45-0.87)。

 

進一步分析發現,MSI 與 BRAF 突變(勝算比 9.36,95% 信賴區間 5.11-17.16)及近端病灶(勝算比 6.16,95% 信賴區間 3.74-10.16)有很強的關聯性。

 

雖然 PCCRC 和一般大腸癌的 5 年整體存活率相似(風險比 1.03,95% 信賴區間 0.64-1.66),但與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相比, PCCRC 的存活率較差(風險比 1.65,95% 信賴區間 1.46-1.86)。

 

研究結論指出,從臨床和分子特徵來看,PCCRC 比一般大腸癌更可能與鋸齒狀病變途徑相關。因此,提高對具有臨床意義的鋸齒狀病灶的檢出能力,可能有助於改善大腸癌篩檢的效果。

 

 

恭喜葉醫師!

 

統合分析收集 trials 時,發現不同的 trials 收集 outcome 的時間五花八門,有的收介入完的 0、1、2、3 個月,有的收介入完的 0、3、6、12 個月。該收哪一個?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最新活動

 

 

期刊介紹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創刊於 1934 年,前身為 The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2024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7.6,在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領域為 Q1(14/147) 期刊。

 

 

葉人豪醫師與新思惟

 

 

 

最新活動

 

 

01_DLD_YehJH_08
2024 / 7 / 3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中樞神經抑制劑治療功能性食道疾病之統合分析,獲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 刊登!

 

 

01_DLD_YehJH_08

 

 

文章介紹

 

神經抑制劑經常用於治療各種功能性胃腸疾病,但對於治療功能性食道疾病(FED)的效果,目前的研究數據仍然不足。

 

葉人豪醫師團隊透過系統性回顧,最後納入 11 項隨機對照試驗,評估中樞神經抑制劑對這些疾病的療效。

 

研究發現,神經抑制劑對功能性胸痛和咽喉異物感有明顯的改善效果,可以減輕 52-75% 的症狀。不過對於功能性心灼熱和胃食道逆流的效果則不一致,有些研究顯示有效,有些則沒有。至於功能性吞嚥困難,目前證據還不足以支持使用神經抑制劑。

 

另外在研究中也發現,神經抑制劑的副作用相對較輕微,大多數患者都可以耐受,但這類藥物對患者的生活品質並沒有顯著改善。

 

根據研究,葉人豪醫師團隊認為,對於功能性胸痛和咽喉異物感的患者來說,神經抑制劑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確認,這類藥物在其他功能性食道疾病中的療效。

 

 

恭喜葉醫師!

 

除了 primary outcome,其他 outcome 可以另外單獨發一篇統合分析論文嗎?

 

舉例來說,「就是說像我們現在投棒球,假設一個很強力的投手他一個人就獨撐全場,那個就讓他獨撐全場就好,你就不用浪費其他人、可是像有些是每個人就只能投兩局,兩局投完之後大概就沒力的那種,這時候你就要把它合起來。」

 

該有什麼安排策略,來看看講師怎麼說?

 

 

 

閱讀更多 »

01_cancers_YehJH_07
2023 / 7 / 5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 40 至 49 歲民眾使用糞便免疫化學檢驗,篩檢大腸癌和結直腸腫瘤成效之統合分析,獲 Cancers 刊登!

 

 

01_cancers_YehJH_07

 

 

文章介紹

 

近年來,在 50 歲以下的人群中,觀察到罹患大腸直腸癌(CRC)的盛行率越來越高,有年輕化的趨勢。二十年內,西方和亞洲國家的發病率增加了近一倍,特別是在 40 歲以下的民眾,早發性大腸直腸癌(EOCRC)已成為一個公共衛生議題。

 

目前的專業指南建議將大腸直腸癌篩檢的開始年齡從 50 歲降低到 45 歲,但這些建議大多使用結腸鏡檢查,必須花高昂費用和人力。除此之外,糞便免疫化學檢驗(FIT)也是被廣泛接受的 CRC 篩檢方法,其費用和侵入性都比結腸鏡檢查低,而且在 50 歲以上的人群中進行 FIT 的成效與結腸鏡檢查相似。

 

年輕族群的 CRC 發病率低於 50 歲以上的人群,理論上 FIT 是一種有前景的 EOCRC 篩檢替代工具,不過它用來檢測年輕族群的效用仍尚未定論,因此葉人豪醫師團隊就針對現有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調查 FIT 在 40 至 49 歲的人,檢測 CRC 和結直腸腫瘤(ACRN)的效能。

 

葉人豪醫師團隊搜尋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圖書館等數據庫,一共納入 10 個研究、664159 次 FIT 檢驗進行統合分析,比較年輕組(40-49 歲)和平均風險組(≥ 50 歲)之間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FIT 陽性結果的年輕組患有 ACRN 或 CRC 的風險較高,這也意味著 FIT 可以作為早期篩檢工具,協助醫療人員將結直腸病變的高風險族群找出來,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恭喜葉醫師!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1_TAG_YehJH_06
2022 / 5 / 12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難治型胃食道逆流以內視鏡手術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01_TAG_YehJH_06

 

 

文章介紹

 

難治型胃食道逆流,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內視鏡手術治療。這些手術往往是針對黏膜做介入,作者合稱之為 ARMI,其中包括黏膜切除 ARMS、黏膜燒灼 ARMA、結紮 ARBL 等逆流治療方法。葉醫師與其團隊,想知道這些治療方法個別來看是否有效,整體合在一起看又是否有效,所以有此統合分析研究。

 

經收入 15 篇研究後,整體的成功率為 73.8%,其中 ARMS 為 68.6%、ARMA 為 86.7%、ARBL 為 76.5%。不過,其中 ARMS 與 ARMA 有 10% 患者會產生吞嚥困難,需要內視鏡擴張,而 ARMS 手術則有 2.2% 的穿孔機率。相對的, ARBL 則沒有出血、穿孔、嚴重吞嚥困難等副作用。

 

作者認為,這三種 ARMI 手術都很有效且安全,但考量到成功率與副作用,ARMA 與 ARBL 又比 ARMS 好些。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01_TAG_YehJH_05
2022 / 3 / 2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對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施作瘜肉冷切除術之安全性的統合分析,獲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01_TAG_YehJH_05

 

 

文章介紹

 

做大腸鏡時,如果看到瘜肉,幾乎都會直接切除,化驗以理解現況之外,也將日後可能逐漸長大並惡性變化的機率完全消除。不過,如果患者原本就因心臟血管問題,服用抗血栓藥物,會不會因此而增加出血機率呢?如果真有危險,日後是否應該對施做大腸鏡檢查的患者建議,例行停用抗血栓藥物呢?葉醫師團隊對於這個問題很有興趣,於是搜尋文獻,並做統合分析。

 

收入 17 篇研究並分析後,作者發現使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其立即與延遲出血的機率,的確比沒有使用抗血栓藥物者高。其中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血劑以及合併多種藥物使用者,出血機率尤其更高。而小型瘜肉以及不複雜的狀況,出血機率則較低。

 

作者總結,對於小瘜肉,不須停用抗血栓藥物,直接冷切除,頗為安全。但如果是直接口服抗凝劑,或患者使用多種抗凝劑,則可能有較高的機率出血。

 

從臨床的問題出發,搜尋回顧文獻,並順道寫成統合分析,合併臨床工作與研究發表,是很棒的策略。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

01_SP_YehJH_04
2021 / 7 / 19

[快訊] 葉人豪醫師團隊,關於食道靜脈曲張結紮後使用短效血管收縮劑之統合分析,獲 Science Progress 刊登!

 

 

01_SP_YehJH_04

 

 

文章介紹

 

肝臟不好導致門脈高壓的患者,壓力會回傳到食道靜脈,並造成曲張,嚴重的話可能破裂,並以大出血表現。通常的治療方法,是先打血管收縮劑,減緩出血狀況,然後使用內視鏡,將出血且擴張的食道靜脈結紮起來。

 

不過,結紮靜脈之後,究竟要不要繼續使用血管收縮劑,要的話,要用三天,還是五天呢?目前並沒有共識。不用血管收縮劑,則擔心再出血。長時間使用血管收縮劑,對身體其他器官的灌流又可能造成問題。

 

葉醫師團隊,打算針對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看看目前文獻呈現的整體趨勢。

 

研究收入了 9 篇前瞻隨機對照研究,共包括 838 位患者。分析血管收縮劑使用三天以內,以及超過三天的兩組患者。結果發現,不管是一開始的止血率、五天再出血率、死亡率、治療失敗率,使用血管收縮劑時間不同的兩組,都沒有顯著差異。次族群分析也發現,就算做完食道靜脈結紮後,完全不加血管收縮劑,對結果也不會有明顯的影像。不過,在敏感性分析中,發現再出血率的異質性較高,這點值得注意。

 

總結來說,作者認為做完食道靜脈結紮後,短時間使用血管收縮劑的效果已經很好了,至於是不是可以完全不使用,這需要未來進一步的研究確認。

 

在臨床上我們可能會有些治療劑量與使用時間的疑惑,也會順手查些論文,既然都查了,順道查仔細點,然後整理成統合分析,是個很棒且實用的研究主題。

 

 

恭喜葉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