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PGY

QA_97
2023 / 10 / 6

問:PGY 做研究須知的論文投稿那些事:花點小錢投 OA 但至少有分數的期刊,還是乾脆投非 SCI 的期刊?怎麼知道雜誌審稿的時間,讓投稿效率最佳化?

 

 

 

 

QA_97

 

 

這次是一位 PGY 同學詢問了許多投稿細節問題,對於校友們應該蠻有幫助,資深校友們也能理解目前 PGY 的真實狀況與內心的各種考量,一併整理供各位參考。

 

 

問:老師您好,我是前年有參加您研究工作坊的醫學生,也很幸運在今年 PGY 時,成功投出屬於自己第一篇!參加課程真是正確的決定🙏 這次想在 Office hour 請問的問題比較多,請多包涵。明年十月 apply。

 

首先是,有一篇新文章寫完了,但我必須承認自己也知道這篇比較是臨床意義不那麼大的作品,有點是為了寫而寫,這種情況下如果投 2-3 分左右的傳統期刊屢屢碰壁(已經兩個失敗了),老師會建議花點小錢投 OA 但至少有分數的期刊,還是乾脆投非 SCI 的期刊?或是老師認為只要是完整的作品,至少都能投到有 SCI 的期刊,只是需要多點耐心呢?

 

答:(蔡依橙)

 

連續被兩本傳統期刊拒絕,並不一定要對自己的稿件失去信心,這主要的問題是,現在全世界的稿件持續增加,傳統期刊的刊登量會被紙本篇幅限制,如果他最近「已經接受但還沒有刊出」的稿件,都已經排隊超過一年了,現在再接受新稿件的比例,就會變得非常非常低,不代表你的稿件是不好的。

 

為寫而寫的稿件,在科學研究界其實並不少見,但只要你有做出一些原創性的整理,事實上都是有價值的。只是可能目前這個價值連你自己都沒有發現。(發現者覺得沒用,但後來的人發現有其大用,事實上科學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少喔!)所以只要是方法學沒有明顯錯誤,都值得持續投稿。

 

不過,因為同學目前剩下大約一年就要應徵,應徵的時候你必須提出書面審查,也就是自己的履歷,我個人會建議你還是投稿到跟你這個主題相關領域的 OA 期刊,盡快刊出,讓自己的出版列表稍微豐富一點,這樣在應徵的時候會比較有內容給人家看。

 

 

問:刊登在 OA 期刊是不是比刊登在傳統期刊,給人的印象差一點?

 

答:(蔡依橙)

 

如果以同樣是 SCI 期刊刊登,分數也差不多,次專科領域知名的傳統期刊,當然會比 OA 期刊看起來更被這個行業所肯定。但問題是,同學你剩下一年,而且是一個領域新進者,你的文章要能夠刊登在次專科領域頂尖期刊的機會,並不是非常高,而且你投稿傳統期刊之後,有可能 editor 卡三個月,reviewer 審六個月後被退稿。你接下來再投稿出去,萬一又被卡一次,應徵前這篇就沒得用了。

 

問題就在於,你的應徵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我會建議落袋為安,能登一篇是一篇。有論文絕對是大於沒論文,有很多論文也絕對是大於只有一篇。

 

能夠刊登出來,人家就能從網路上去檢視你的寫作實力,但說自己稿件都投稿出去到很好的期刊,這沒什麼說服力。就像是說,我現在投稿三篇到 NEJM 去,但這能說服你,我真的是 NEJM 等級的學者嗎?應該不行。

 

 

問:請問是不是 OA 期刊,在面試的短短時間,看得出來嗎?

 

答:(蔡依橙)

 

OA 期刊會不會被面試官認出,這事情很難說。但我覺得預設是「會」比較好,雖然不用主動提,但也不要嘗試隱瞞。

 

如果你所投稿的是那些很有名的 OA 期刊,例如說 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Cancers 這些出名的,當然大家一看就知道。但事實上有非常多的 OA 期刊,你光從名字並不容易知道他是 OA 的。而且,每一個面試官對於學術雜誌的認識程度並不一定一致,這個問題真的很難說。

 

如果老師在面談的時候挑戰你,為什麼都是投 OA?你可以明說:「報告老師,因為我學術起步得晚,但我真的很希望能夠在應徵的時候有些學術記錄,表達我對這個領域的興趣,所以我選擇儘快先刊登,讓這些文字都放在網路上,如果老師們希望檢視內容,都可以很快速地看的到。而我同時也有兩篇投稿到傳統期刊,目前正在審查中,只是已經三個月跟五個月了,還沒有消息。希望之後有消息時能再跟各位老師報告。」這樣回答,就很不錯。

 

 

問:老師有看過學生寫好統合分析,怎麼投都上不了的例子嗎?即使把標準放低到只要是 SCI 就好。

 

答:(蔡依橙)

 

事實上有 SCI 就已經是很高的標準了,甚至以 PGY 來說,名字能在 PubMed 上被看見都已經很了不起。

 

以統合分析來說,如果你的研究方法沒錯而且沒有致命缺陷的話,一定可以找到地方刊登。但就像我之前說的,PGY 應徵住院醫師是有明確截止日期的。一定可以找到地方刊登,不代表一定可以在你要應徵之前被登出來。所以我個人認為,嘗試傳統期刊的時候,最好留很長的緩衝時間,否則到時候會無法應變。

 

 

問:請問要怎麼知道雜誌審稿的時間,以便讓投稿效率最佳化呢?我有一篇,他網頁寫 1.9 weeks,但光是 submission to journal 就一個月了!雖然我知道好像很難知道,還是想聽聽看老師的經驗。

 

答:(蔡依橙)

 

這個問題剛好前一陣子我們有分享過,同學可以找找之前的文章跟影片。在這裡簡短重新介紹一下。

 

傳統期刊現在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他們會在網頁上寫說自己的審查時間很短,但這種寫兩周的,他可能平均審閱時間都是三個月,只是每審一篇,他就會 desk rejection 其他五篇。所以十二週的審閱期,配上 5 篇當天退稿,平均起來就會變成兩週。

 

有的期刊更壞,在網頁上寫的數字就只是用數字鍵打一打,期刊處理在疫情後明顯變慢,也沒有繼續更新數據,這種情況也非常多。畢竟他沒有動機持續更新最新但不好看的數字給你看啊,數字小,看起來快,稿件就多,為什麼不?有人質疑時,就說網頁忘了維護即可。

 

我認為最可靠的是,看看期刊的全文 PDF 中,作者投稿的日期跟最後刊出的日期。這個日期是最能反映真實狀態的。你如果仔細看這些傳統期刊,會發現,即使網頁說審閱平均只要兩周的期刊,投稿到刊出也通常是半年以上,一年多、兩年以上的也有。

 

如果期刊網頁沒有寫任何資訊,全文 PDF 也沒有寫投稿到刊出的這些詳細時間的話,我建議,這本雜誌就不要試了,他沒有寫,就是因為數字不好看,或者是他們根本不在意這個時間是長是短。

 

傳統期刊社有太多稿件可以挑,而且雜誌社經營要先服務傳統學會,他們其實沒有太多的動力去讓國際研究者尤其是初學研究者得到很快速的服務。

 

 

問:請問以 apply 住院醫師的角度,老師您認為 SSCI 跟 SCI 是同等級的嗎?還是 SCI 仍然比較好?

 

答:(蔡依橙)

 

我先說政治正確的回答,SSCI 的前面兩個 S 就是 social science 的意思。SCI 通常處理的是自然科學領域,而 SSCI 處理的是社會科學領域。兩種領域所著重的方向不同,研究法也通常不同,不能夠直接比較。很難說哪一個等級比較高,哪一個等級比較低。請同學可以自行根據需求評估。

 

但我知道,這個政治正確的回答不是你想聽到的。

 

實際上,在醫療界的看法還是有一點差別,如果你仔細看一些同時有 SSCI 跟 SCI 的雜誌,他們共享同一個 impact factor,但在 SSCI 的排名裡面通常會排得比較前面,在 SCI 則會稍微比較後面一點,這表示 SCI 的期刊,高分期刊多很多。

 

而絕大多數醫院學校在認定的時候,都是以 SCI 為主,偶爾才有 SSCI 的特別規定,所以在申請住院醫師的時候,除非你所應徵的科別有濃厚的社會科學風格,否則應該都是以 SCI 為主的。

 

 

問:我目前有一篇非 OA 的 SCI 刊登了,請問這會改變老師前面的回答嗎?

 

答:(蔡依橙)

 

同學的意思應該是說:老師,我有一篇了,是不是足夠了,不用再快速累積,而可以慢慢去傳統期刊磨?

 

但我不這麼認為,有三篇當然比一篇好,有五篇也比三篇好。尤其,這些文章有明顯的脈絡,表示你對應徵的目標科別有廣泛且深入的好奇心。

 

如果一個高中生,說他對數學很有興趣,但他只參加過一種數學競賽,成績不錯。另一個高中生,一樣說自己數學很有興趣,參加過國內外五種數學競賽,也都有不錯成績,然後他還可以跟你分享各種數學競賽的特色以及有趣的地方。你要選一個對數學有積極熱愛的孩子,會選誰?

 

從面試官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的差異。

 

當然,人好相處,對臨床工作負責,這是所有醫院對住院醫師的核心標準。只是當這些特質每個人都努力展現時,在重視論文的科部,就是會去比論文發表、系列脈絡。因為日後升等助理教授、副教授甚至教授,也都是這樣審查的。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QA_96
2023 / 9 / 11

問:為什麼 PGY 寫出論文這麼難?

 

 

QA_96

 

 

 

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閱讀更多 »

2023 / 9 / 6

問:跟著老師做研究錯了嗎?如何避免應徵住院醫師時沒有論文的悲劇?

 

 

 

office_hour_QA93

 

 

問:校長好,我剛開始 PGY 一陣子,希望在應徵熱門科住院醫師的時候能夠確定有發表,最好能夠有兩篇以上,所以我詢問了不少學長姐,做了一些田野調查。想請問的是,我聽到不少很努力但最後失敗的例子,我該怎麼去避免?

 

像是一位學長在 PGY 開始的時候,就認真找了老師,花了 6 個月的時間,文章終於寫好,他希望能夠盡快刊出,但老師跟他說,OA 期刊雖然快,但水準不好,對自己日後的學術生涯有損,並表示會找一些網頁上公告速度很快的傳統期刊。結果一本審 5 個月退稿,一本審 6 個月退稿,準備應徵的時候,履歷表上還是空空如也。

 

另外一位學姐也是很認真,不過老師的指導經驗有限,方向比較混亂,差不多在 9 個月左右把文章整理出來,他自己也是希望只要刊登在有分數的期刊就好,但老師希望最大化 impact factor,於是從十幾分的期刊開始投下來,連續幾本被退,應徵的時候也沒論文可呈現。

 

他們都很認真,花很多時間寫作,也找了老師,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發表?

 

答:(蔡依橙)

 

這兩個例子,剛好都說明了幾項各位社會新鮮人在生涯的前幾年,一定會經歷且遭遇的事。我先說兩個最重要的結論: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角度。

 

閱讀更多 »

00_FB_20230820_radar
2023 / 8 / 21

2023 / 8 / 20(日)滿意度分析 與 手寫回饋

 

 

01_20230820_radar

 

 

全新改版後的匿名問卷統計,所有學員給籌備團隊的滿意度,全部分數皆高於 4.88 分,其中有兩堂分數達到滿分 5 分!非常感謝大家給予支持與肯定。

 

根據統計,本次學員組成如下:

 

 

講師們都曾是研究新手,經歷過從 0 到 1 的過程。如今,我們整合了講師經驗,歸納出最高效益的系統性做法,將 meta-analysis 的論文一一拆解,從規劃、架構、專有名詞,到圖表優化,搭配互動實作,最終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跑出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希望讓你實際體驗,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用課堂教的統計方法來寫論文,專家看過都沒得嫌!

 

感謝大家課後的匿名手寫回饋,內容非常精彩,包括對課程的評價以及學會使用軟體時的心情,顯示不管是研究初心者或是資深研究者,都能在工作坊中有豐富的收穫,很榮幸新思惟的課程能給您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啟發!

 

統合分析之外,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覺得新思惟課程,都特別好吸收,為什麼簡報跟演講可以做到這樣呢?關於簡報設計,歡迎參考我們的兩種簡報工作坊。

 

 

自己的臨床做得很好,研究也發展不錯,但網路上的存在感卻形同透明?期待在這個時代生存得更好,讓自己的專業和成績被看見,網路個人品牌課程可以幫助你!

 

 

所有工作坊,都有售後服務喔!詳細辦法,請參考 Office Hour 頁面說明。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230611_0330
2023 / 6 / 14

2023 / 6 / 11(日)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30611_0330

 

 

在醫院面臨升等或應徵工作時,履歷上有一篇論文往往對職涯更加分,然而對於研究新手來說,論文寫作、統計圖表、文獻評讀、投稿和回覆每一道都是困難關卡。也因近年來參與研究課程的年輕 PGY、住院醫師漸多,《統合分析工作坊》便藉此契機,於去年為初學者打造全新內容。

 

為了重新體驗新手起步容易遇到的各種關卡,講師們與助教合作踏入陌生領域,實際發表了兩篇論文,並將整個寫作過程及會遇到的問題,站在新手角度思考,融入課程設計和互動實作,就是要讓各位學會能夠獨力起步的技能!

 

感謝新思惟團隊以清楚有條理的方式帶領我們了解 meta-analysis 寫作的思路過程,整體的課程規劃的很好!

 

每次來新思惟的課程,都很像參加高級五星的旅行,場地舒適、師資豪華、講義精美、內容充實、收穫滿滿。現在我真的好想趕快完成人生第一篇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啊!!

 

新思惟瞭解學員所需,課程除了文章架構和文獻評讀外,更有統計實作,現場直接破除對於統合分析遙不可及的迷思,甚至連如何尋求合作、如何進行團隊分工等,各種想得到的、沒想到的關鍵細節,課堂上都已準備好,並且有課程提問階段、課中休息發問,隨時解決同學任何疑問。

 

閱讀更多 »

QA_58
2023 / 1 / 16

問:最近想要論文起步,新思惟有不少研究課程,每一堂都有各自的特色,建議先從哪堂課開始?

 

 

QA_58

 

 

問:校長好,學生時上過簡報課程,覺得幫助實在很大,報 case 或期刊都獲得好評。最近想開始起步論文,我看新思惟研究課程有不少種,我該怎麼選擇?我知道每一堂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如果要先選一堂開始的話,應該是哪一堂?

 

答:(蔡依橙)

 

要先上哪個幫助最大,完全取決於你的「微環境」。

 

我先定義一下你的狀況。同學打算從 PGY 開始寫論文,事實上,實習醫師、PGY、住院醫師的狀況是類似的。

 

實習醫師、PGY,你可能想去應徵某個科,例如復健科好了,但你目前沒有環境接受復健科的訓練,「臨床感」不夠。而住院醫師剛開始訓練,也還沒獨立,臨床感雖然有一點,但也不是到學術級的程度。

 

我們的研究課程目前有四個,分個案、臨床研究、統合分析三大類。要先上哪個幫助最大,完全取決於你的「微環境」,也就是你有什麼資源、有沒有可靠的老師。

 

請根據以下流程圖,快速找到適合自己起步的課程。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