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張庭瑋

Meta-analysis_20200216_0480_SR
2021 / 8 / 5

統合分析能力在手,論文發表再下一城!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216_0480_SR

 

 

學會撰寫統合分析,還想再拚第二篇!

 

在完成第一篇統合分析的文章「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減重治療」後,便開始構思下一個題目,並在平常的臨床工作中觀察有沒有適合的題目。

 

恰巧在減重手術袖狀胃切除時,老師問了 clerk:「為什麼在做 gastric tube 的時候,會放一個 oral gastric tube 在裡面?」那時才認識到 bougie calibration 這個詞並上網搜尋,發現適當大小的 bougie 目前還沒有定論,看起來是一個有潛力的題目。

 

閱讀更多 »

01_SR_ChangPC_ChangTW_02
2021 / 8 / 4

[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ChangPC_ChangTW_02

 

 

文章介紹

 

對於嚴重肥胖的患者,內視鏡縮胃手術是個常見的治療方式,開刀過程,會以一個管狀物,作為探條經過胃部,然後再沿著探條的一側,將胃部縫合切除,讓胃體積縮小,只保留一部分的容積。

 

不過,這個探條大小究竟要怎麼選,目前沒有定論。選大了可能減重效果不好,選小了可能產生併發症。張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看看使用各種尺寸探條的論文,呈現出來的減重效果與併發症如何。

 

共收入了 15 篇研究,2848 位受試者,評估不同尺寸的探條,以及其體重減輕程度、併發症、縫合處滲漏等。結果發現,中型(33–36 Fr.)與小型(≤ 32 Fr.)探條,在體重減輕方面效果最好,不過中型探條的術後併發症最少。作者認為目前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最適合使用的探條尺寸,為 33–36 Fr.。

 

能夠藉由統合分析的方式,將手術技術的細節確定下來,並提供實證數據,是相當不錯的研究方向!

 

 

恭喜兩位張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216_0918
2020 / 8 / 13

驗證自己學會了撰寫統合分析的技能。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減重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Obesity Surger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216_0918

 

 

其實題目就在身邊,等著自己發掘。

 

今年年初,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了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後在回程的高鐵上,想說打鐵要趁熱,趁著剛上完的熱情,開始動手尋找適合的題目。然而在搜尋題目的過程中,雖運用了課堂所學技巧,但是,許多我想得到的題目別人早就做完,馬上遭受滿滿的挫折,光是尋找能夠下手的題目,就耗費掉許多時間與精神。

 

所幸在與老師討論臨床事務的過程中突然察覺,胃鏡注射肉毒桿菌似乎是個不錯的題目,立刻在網路上搜尋,正好這個題目離上一篇 meta-analysis 有段時間,最近也有新的 RCT 發表,趕緊跟老師同事們著手蒐集 data,看來,有時候好的題目就在手邊,只是有沒有被發現而已。

 

閱讀更多 »

01_OS_ChangPC_ChangTW_01
2020 / 8 / 13

[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減重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Obesity Surgery 刊登!

 

 

01_OS_ChangPC_ChangTW_01

 

 

文章介紹

 

嚴重肥胖的患者,藉由各種介入治療將體重降下來,可減少併發症的產生。其中一種治療,是用內視鏡進到胃裡去,然後注射肉毒桿菌素,麻痺並減緩胃蠕動與排空,希望能減少患者攝取的食物總量,並增加飽足感。不過,到底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實際減重的成效如何,目前雖有零星研究,但尚未統合出結論來,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問題,做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5 個隨機對照研究,胃內肉毒桿菌素注射,比起對照組打食鹽水,並沒有顯著的體重與 BMI 下降優勢,不過,的確可以延長胃的排空時間。分組分析發現,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比較少被用在一開始 BMI 超過 40 的患者。不過,對於這類一開始 BMI 超過 40 的患者,其實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是有顯著降體重效果的。

 

針對一個新治療,去評估其療效,在初步發現效果並不顯著之餘,進一步作分組分析,找出其實有效的次族群,是很不錯的研究發現與寫作策略。

 

 

恭喜兩位張醫師!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TWChang_Meta-analysis_20200216_1242
2020 / 2 / 21

不用 IRB、免收案,就能寫論文,這不就是我要的嗎?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01_innovarad_TWChang_Meta-analysis_20200216_1242

 

 

沒資源的年輕醫師,該如何寫出論文?

 

小時候看著學長姐們發表論文在國際期刊上,覺得很佩服並期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和學長姐們一樣。進入臨床後,漸漸了解不同研究類型,發現統合分析能夠把不同研究團體的成果,結合再一起,而且又不用申請 IRB 或花費時間去收案,覺得非常神奇,心裡也覺得應該蠻適合在臨床剛起步的我。

 

但是,閱讀幾篇統合分析的研究之後,各式各樣的圖表、未知的統計方式,讓人一頭霧水,而且想到要在一片文獻海裡面,找出適當的文章,擷取其中精華,就覺得頭腦混沌,不知道從何下手。學生時期就有聽聞過新思惟的課程,在網路上新開班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剛好值班上能夠配合,就趕快報名,希望能夠學到講師們的精華。

 

雖然課程當天剛好寒流來襲,去上課的路上又飄著毛毛細雨,但是想到能夠學習到統合分析的觀念和技巧,心理覺得相當興奮。

 

一到現場,就可以感受到工作人員的熱情和細心,不但有精美的上課講義、源源不絕來提振精神的咖啡(雖然上課內容太豐富,不太需要提振精神),還有一個統合分析工作坊的馬克杯(回去繼續提醒我們要好好寫 paper),讓人對這堂課充滿期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