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張庭瑋

ajs_changpc_04_changtw_04_share
2022 / 12 / 7

和夥伴再度克服論文之路的艱辛,課後第四篇發表!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誘發式肺量計可增進肺切除術後照顧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ajs_changpc_04_changtw_04_share

 

 

在上完統合分析的課程後,與朋友們合作幾篇,對於蒐集資料與投稿的流程也漸漸有初步的了解。也不時觀察臨床上有沒有適合的題目,可以繼續投入研究。在外科病房,術後對於肺部復原很重視,不論是腹部大手術或是胸腔肺部手術,常常可以看到病人做 incentive spirometry 的訓練(Triflow),因此開始思考,不知道這樣的處置有沒有實證上的支持。

 

閱讀更多 »

01_AJS_ChangPC_04_ChangTW_04
2022 / 12 / 1

[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誘發式肺量計可增進肺切除術後照顧之統合分析,獲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 刊登!

 

 

01_AJS_ChangPC_04_ChangTW_04

 

 

文章介紹

 

肺切除後,可能因為解剖的改變、肺塌陷、清除效率不好等原因,而產生術後肺部併發症。臨床上常使用誘發式肺量計,鼓勵患者多練習,並持續記錄自己的進步,以增進肺部恢復、減少併發症。不過究竟實證上有沒有用,這是張醫師團隊有興趣想知道的。

 

收入了 5 篇隨機對照研究,以及 3 篇回溯性研究,共 10322 位患者後,分析發現,使用誘發式肺量計者,比起沒有使用者,住院天數顯著縮短 1.8 天,術後肺部併發症減少 32%、術後肺炎減少 17.9%。其中,術前預測 FEV1 < 80% 者,效果更顯著。

 

許多臨床上想當然耳的例行照護,有時並不見得有那麼強大的實證支持,在搜尋的時候,如果發現有統合的機會,順道寫成一篇發表,也是在自己的專業生涯上很好的註腳!

 

 

恭喜兩位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216_0480_JPM
2022 / 5 / 27

在 OA 期刊,為自己的論文找到歸宿。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相關文章: [快訊] 張博智、陳楷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肺部手術後的胸管引流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216_0480_JPM

 

 

在老師和夥伴們的協助下,總算完成了第三篇統合分析的文章,並順利刊登在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回想寫作與投稿的點點滴滴,雖然辛苦,卻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旅程。

 

閱讀更多 »

01_JPM_ChangPC_03_ChenKH_01_ChangTW_03
2022 / 5 / 27

[快訊] 張博智、陳楷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肺部手術後的胸管引流之網絡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刊登!

 

 

01_JPM_ChangPC_03_ChenKH_01_ChangTW_03

 

 

文章介紹

 

肺部切除手術後,會放置胸管,以引流積液、避免感染,並監控術後狀況。不過究竟胸管引流要不要加抽吸,以及要不要使用較新的數位控制引流系統,並無定論。作者團隊預計針對這個問題,做網絡統合分析。

 

研究收入了 21 篇隨機對照研究,共有 3399 位患者,統合後發現,數位胸管引流系統比起抽吸與非抽吸系統,有較好的預後。比起抽吸系統來說,能縮短 0.68 天的胸管置放,以及 1.4 天的住院天數。

 

針對臨床上的疑惑,在搜尋文獻後順道做個統合分析,是很好的研究題材。雖然醫材價格會有差異,但在比較之前,先知道技術之間有沒有預後差異,並量化其差異,之後才能比較醫療費用,並做出適合的臨床決策。

 

 

恭喜三位醫師!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216_0480_SR
2021 / 8 / 5

統合分析能力在手,論文發表再下一城!

 

作者:高醫附院 外科 張庭瑋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216_0480_SR

 

 

學會撰寫統合分析,還想再拚第二篇!

 

在完成第一篇統合分析的文章「胃內注射肉毒桿菌素作為減重治療」後,便開始構思下一個題目,並在平常的臨床工作中觀察有沒有適合的題目。

 

恰巧在減重手術袖狀胃切除時,老師問了 clerk:「為什麼在做 gastric tube 的時候,會放一個 oral gastric tube 在裡面?」那時才認識到 bougie calibration 這個詞並上網搜尋,發現適當大小的 bougie 目前還沒有定論,看起來是一個有潛力的題目。

 

閱讀更多 »

01_SR_ChangPC_ChangTW_02
2021 / 8 / 4

[快訊] 張博智與張庭瑋醫師團隊,關於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使用不同尺寸探條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ChangPC_ChangTW_02

 

 

文章介紹

 

對於嚴重肥胖的患者,內視鏡縮胃手術是個常見的治療方式,開刀過程,會以一個管狀物,作為探條經過胃部,然後再沿著探條的一側,將胃部縫合切除,讓胃體積縮小,只保留一部分的容積。

 

不過,這個探條大小究竟要怎麼選,目前沒有定論。選大了可能減重效果不好,選小了可能產生併發症。張醫師團隊,預計使用統合分析,看看使用各種尺寸探條的論文,呈現出來的減重效果與併發症如何。

 

共收入了 15 篇研究,2848 位受試者,評估不同尺寸的探條,以及其體重減輕程度、併發症、縫合處滲漏等。結果發現,中型(33–36 Fr.)與小型(≤ 32 Fr.)探條,在體重減輕方面效果最好,不過中型探條的術後併發症最少。作者認為目前內視鏡袖狀胃切除手術,最適合使用的探條尺寸,為 33–36 Fr.。

 

能夠藉由統合分析的方式,將手術技術的細節確定下來,並提供實證數據,是相當不錯的研究方向!

 

 

恭喜兩位張醫師!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