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庚醫院 骨科部 李勝勛 醫師
跟很多蔡校長的粉絲比起來,我並不算是新思惟的瘋狂追隨者,包括這次工作坊,只上過兩次課而已(釔編按:李醫師曾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課後還有論文發表!),但是這兩次都讓我滿載而歸。
作者:長庚醫院 骨科部 李勝勛 醫師
跟很多蔡校長的粉絲比起來,我並不算是新思惟的瘋狂追隨者,包括這次工作坊,只上過兩次課而已(釔編按:李醫師曾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課後還有論文發表!),但是這兩次都讓我滿載而歸。
作者:光田綜合醫院 中醫部 林立峰 醫師
雖然很早就聽過過新思惟的大名,身邊也有不少認識的人曾經參與推薦,但是本身都沒有因緣或是有強烈動機(或危機?)想去認真上課來提升自我。就這樣看著新思惟的課程在 FB 的頁面時不時的跳出,潮起潮落……。
作者:匿名
一開始知道有這個課程,是因為部內的學長曾經參加過《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當時就讀博士班的學長,在短短 2 年內就完成了所有的博士論文,並且順利畢業拿到博士學位。
當時對於學長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寫出 3 篇博士論文覺得非常不可思議,跟學長請教之後,他十分推薦新思惟的課程,我也興沖沖的上網搜尋相關網頁,瀏覽後才知道原來新思惟有開設這麼多研究課程,因為時間的關係,決定先選擇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
防疫期間,為了自己的職涯努力,論文也得超前部署!然而,年輕研究者往往受限於沒有資源、沒有經費、沒有寫作經驗,導致論文卡關難產,即使你心中有研究點子,也不知道如何跑完統計、寫成一篇結構嚴謹的科學論文,最終只能看著滑鼠游標不斷閃爍,遲遲無法下筆。
有沒有一種研究方法,適合資源稀少、需要單兵作戰的研究者,零基礎也能快速上手?有,meta-analysis 論文肯定是首選!
「對統合分析幾乎是從零開始,然而經過今天的實作,覺得獲得了挑戰的勇氣;所謂『校長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希望開始打怪之後,可以早日過關,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一日工作坊,專為研究初學者設計,集合優秀講師們的經驗,提供系統化的學習,帶領你避開菜鳥誤區,省下試誤的時間,在正確的方向上起步,破除一般人對統合分析遙不可及的迷思!
「可以快速對 meta-analysis 有初步的了解,給予很好的初學者指引。」
這堂課以發表為學習導向,不僅能深入了解 meta-analysis 論文的寫作架構、呈現邏輯,還有廣獲好評的招牌「互動實作」帶各位實際走過統計流程,做出 forest plot、funnel plot 等 SCI 期刊等級的全套統合分析圖;從寫作到產出,每個步驟都環環相扣,為您立下紮實的基礎,踏上研究之路更有信心。
「互動實作操作手冊相當實用,且課後仍可用於幫助回憶,對於新程式的學習幫助很大。」
初學者會遇到什麼瓶頸?新思惟都懂!我們推出一系列的研究課程,一路走來協助許多校友突破寫作困境,邁入學術起飛,至今累計發表 SCI 已經超過 1800 篇!有 meta-analysis 工具在手,拚一篇論文是指日可待。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褪黑素補充治療,被認為對於預防陣發性偏頭痛有效果,但因為 FDA 也核准了許多不同的陣發性偏頭痛預防藥物,到底褪黑素跟這些其他治療比起來,效益如何,目前沒有定論。
曾秉濤醫師團隊,預計就這個主題,收集所有預防陣發性偏頭痛相關研究並有對照組者,以網絡統合分析比較,希望能為褪黑素治療的效益做出結論。
收入 25 個隨機分配對照研究,共 4499 位患者後,以治療後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做為預後指標,結果發現,每天睡前給予褪黑素 3mg,對於降低偏頭痛發生頻率最為有效,對治療有反應的比例則是第二高。綜合治療效果、遵從性、副作用來考量,睡前服用褪黑素 3mg 是所有治療中,最理想的選擇。
本研究對於陣發性偏頭痛患者的藥物治療,做出了總結,並根據臨床真實情況給出建議,是很實用的研究!
曾秉濤醫師近年從不懂論文開始,前來新思惟論文工作坊學習論文寫作,鑽研統合分析技能並開始發表,現今一年文章產量平均約 10 篇,且 impact factor 持續提升,發表的文章,幾乎都是各領域的頂尖期刊!
尤其,曾醫師一直是在診所工作,並非我們認為研究資源與機會豐富的醫學中心,更令人覺得敬佩。
恭喜曾秉濤醫師!
這次上課的同學,有很強的學習慾望,可能因為報名時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著「我一定要學會」的氣魄,上傳的比例非常高,而且作品普遍水準很好!
為了協助各位更上一層樓,我們挑出幾張「常見還能改進的細節」跟大家分享,也才能理解得獎的林泓辰醫師、黃振僑醫師,他們的作品有多難得!
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