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答:(蔡依橙)
我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包括學校的專任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藥師、放射師、營養師,都曾經問過我一樣的問題。
因為我會在現場觀察同學的表情與神態,然後進一步的詢問背景跟想法,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問。我發現這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像哲學問題。
當我詢問同學,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他們會說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要快點把論文生出來,才能夠畢業、才能夠升等、才能夠有比較好的履歷,但是他們提不起動機,沒辦法下定決心把寫論文這件事情放在優先順序的前面。
同時也覺得這似乎是他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通過?
問:要上班,也要學習臨床技能,怎麼可能有多出來的時間寫論文?
答:(蔡依橙)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每次到了 PGY 應徵的季節,總會有部分同學有 SCI 發表,而另一些則沒有。
如果有論文的同學在網路上被討論,總有人認為,PGY 就是要好好學習各科的知識,如果去寫論文就是不務正業,沒有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大谷批評者:指定打擊就好好打擊,去盜壘就是不務正業,沒有把自己的本分做好。還在想著要當投手,真是太糟了。)
許多 PGY 同輩也很好奇:「明明白天要上班、照顧病人、學習臨床知識,晚上如果又加班值班,時間根本不夠用。那些有論文的人是不是靠背景?或者是別人幫他寫的?」
上班加上學習,剩餘的時間並不多。但其實這個問題並非 PGY 專有,即使到了主治醫師甚至科主任也都是一樣的,他們要上班,開不完的各種會議,加上自己的門診跟手術時間,更別說還有不少人有家庭跟小孩要顧。但是……
(AI 世代來臨,有許多人已經開始使用 ChatGPT 來寫論文,然而,在加速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你可能一不注意就踩到地雷仍渾然不知。作為資深研究者,蔡校長分享自己的使用經驗,告訴你一些小技巧和細節,讓 AI 成為你論文寫作的利器,順利產出優質的稿件。)
剛開始「準備」寫論文的時候,你可能會有點興奮:「要來大顯身手了!」隨著時間流逝,收案困難、論文難產、難以駕馭統計方式與統計軟體,你開始懷疑人生,「我真的寫的出來嗎?」
但在這樣處境下的,不只有你。許多沒資源的研究者,也經常陷入同樣的困境。
想要自行入門 meta-analysis,光是統計不同、文獻搜尋繁瑣等諸多狀況,若靠自己摸索不僅費時費力,甚至未必能找出正確道路。
「這幾年陸續接觸了 meta-analysis 的文章和課程,但常常覺得,只看到統合分析的外貌,還是不了解其內涵!」
「準備」,是透過事先安排與規劃,讓自己可以一開始,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門課,就是為研究初心者量身規劃,集合優秀講師們一路走來的自身經驗,打造出一套完整的系統化學習,幫您省下試誤的時間。
「從課前的聯絡、提醒,到課程安排、助教的實作教學,以及老師們的簡報都很用心,讓不懂 meta-analysis 的我能知道如何著手,省去摸索的寶貴時間。」
從研究規劃起步到資料產出後的優化,以及廣受好評的互動實作,由有經驗的老師,隨時陪著學員上陣解決問題。
在經過用心設計的完整學習過程裡,可以體會 meta-analysis 分析流程的邏輯與概念,從不知所措,到逐漸熟練,甚至能當場做出 SCI 期刊等級全套統合分析圖,還能兼具圖表美觀。讓 reviewer 拿起您的論文時,第一眼看到圖表便能認同,這是具有專業水準的團隊所做出,精確且高品質的稿件。
你想到的問題,我們用心替你解決;你沒想到的問題,我們都在課堂上幫你「準備」好了。用一天的時間,一起克服無資源研究者困境,闖出量產論文的未來。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作者:高雄榮總 內科 歐世祥 醫師
回到醫學中心後,每個人都在問說:「最近有沒有在寫論文啊?」好像從住院醫師變成主治醫師之後,自然就得免費升等為會寫作、有產值的人。
如何開始一篇 original article 呢?現階段,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對我來說自然是好高騖遠而不切實際的念頭,只能從小品的 case report、retrospective study 院內收案開始,當我還在埋首思考時,不經意地聽同事說:「院內某某某同事,這兩年利用 meta-analysis 連發了好幾篇論文,而且分數一篇比一篇高!」讓我又羨慕又嫉妒。
「我也可以嗎?」這個念頭在我腦海裡一直揮之不去,我也可以獲得該項寫作的技能嗎?我也可以做出殿堂級的圖表嗎?我也可以有系統性的產出文章嗎?於是乎,我帶著一顆不服輸的心,決定來學習看看,而不在只是停留在羨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