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張凱閔

Meta-analysis_20190309_0827
2019 / 3 / 14

老校友回家,高品質課程一如初見。

 

作者:台中榮總嘉義分院 麻醉科 唐宗詠 醫師

 

 Meta-analysis_20190309_0827

 

 

好多年沒有上新思惟的課程了,之前大約把自己需要的課程都上過一輪,就暫時潛水起來,當低調的校友。

 

(鈺編:唐宗詠醫師參與過其他小班研究課程,並留下學習心得,詳情請見這裡這裡。)

 

 

到哪學 meta-analysis?新思惟是首選!

 

然而,醫師的 career 中,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需求與挑戰,身為第二年主治醫師,當我需要學術產出時,我想到了 meta-analysis;當我想到 meta-analysis,我想到了新思惟。

 

因為和講師張凱閔學長已是舊識,知道他在這方面有非常突出的成果,同時也在過去新思惟的課程中,對品質感到放心,因此一知道三月有開課後,便立馬決定報名。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90309_0712
2019 / 3 / 14

2019 / 3 / 9(六)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190309_0712

 

 

經過我們仔細設計的學習過程後,學員將能逐漸感受 meta-analysis 分析流程的邏輯與概念,並從害怕、不知所措,逐漸開始熟練,甚至能注重視覺美觀,做出投稿等級的專業圖表

 

能夠把一件複雜的事情,有效拆解為各個小步驟。更厲害的是提供真實實戰經驗,而不是空談。更大的價值是減少大家摸索的時間。

 

新思惟的講師也都曾經是研究新手,經歷過從 0 到 1 的過程。只要一天的時間,就能學會投稿 SCI 的必備知識和統計方法。「不管是新思惟、舊思維,只要能幫助你成長的都是好思維。

 

今天的課程為我開啟了一扇門,彷彿透出一線曙光。

 

過去台灣不太流行 meta-analysis,相對來說,要找到臨床研究的老師,每個科多少都有幾位,但要找到熟悉 meta-analysis 文體,又在身邊、願意教的老師,那就非常困難。

 

即使從來沒有發表過 SCI 論文,完全是新手,照著課堂上講師的教學內容與指引,第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也能成為研究履歷中第一篇 SCI 論文

 

每一堂課都是關鍵,令人感到充滿希望。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0311_0463
2019 / 3 / 7

臨床上的困境就是研究的契機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0463

 

 

這篇譫妄症(delirium)治療的網路統合分析,是我們團隊值得紀念與慶祝的一篇文章,從研究設計到最後文章被接受,經歷過一段非常漫長的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0311_0386
2019 / 3 / 7

臨床困境,串起全世界的專家一起研究。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易澄醫師、曾秉濤醫師參與團隊關於藥物治療與預防譫妄的統合分析,獲 JAMA Psychiatr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0386

 

 

譫妄症狀(delirium)是臨床醫師非常頭痛與困擾的一個症狀,每當這個問題出現時,就是給臨床醫師一個重大警訊:病人要開始出狀況啦!

 

然而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目前卻沒有明確有用的治療方式,可以處理患者,我們往往只能用「證據不充分」處理病人,而且還要附加一句話:這個治療有可能會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這種高風險的作法,比踩鋼索還更危險!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81216_0487
2019 / 2 / 27

對精神科醫師的我來說,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1216_0487

 

 

臨床治療的困擾,就是你的機會。

 

這個觀點我已經在許多場合說過好幾次。唯有「臨床醫師的困擾」才會引起其他臨床醫師的共鳴,否則再怎樣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只會淪為「陽春白雪」的存在(也就是說,雖然題目重要且未來可能很有意義,但現階段沒有人知道這東西的重要性,導致沒人會理睬這篇)。

 

精神科臨床治療過程中,「自殺風險」是相當棘手的議題,目前沒有任何的治療方式能夠確實的預防「自殺風險」,而某些號稱能夠降低自殺風險的策略,往往都是耗時耗財的作法(例如:積極且密集的心理治療或家族治療),沒有幾個病人或家屬能夠承受的。因此開始有些醫師嘗試尋找更簡單的方式,也就是吃藥。

 

雖然有些藥物被認為可以順利降低自殺風險,鋰鹽(lithium),目前雖然被發現能夠降低自殺風險,但是相伴隨而來的風險也是相當大,鋰鹽的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太過接近,導致患者很容易因為鋰鹽過量而中毒(當然,患者吞鋰鹽做為自殺行為也是顧慮之一)。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