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曾秉濤

01_clip_nutritional_neuroscience_tsengpt_share_19_Meta-analysis_20180826_0252
2018 / 9 / 10

翻過那道退稿的大牆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母乳哺育與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刊登!

 

 

01_clip_nutritional_neuroscience_tsengpt_share_19_Meta-analysis_20180826_0252

 

 

研究之路常常會遇到意外的阻礙,但是翻越後,必然會看到未曾見過的美景!

 

 

兩年,最大的努力是「不放棄」。

 

這篇文章是我「母乳哺育與兒童相關身心疾病的統合分析」計畫中的第二部曲,事實上,這篇文章其實和「母乳哺育與兒童自閉症的統合分析」是同步進行,甚至還比自閉症統合分析更早完成與投稿,奈何這篇統合分析經過的命運比自閉症那篇更加曲折複雜。

 

從 2 年前第一次開始進行文獻搜尋,中間經過 6 輪的 update 搜尋,時間來到 2018 年,這篇文章才終於修成正果。

 

閱讀更多 »

01_mepa_ecap_tsengpt_share_29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18
2018 / 9 / 10

確實評估前人文章,驗證未來研究方向!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母乳哺育與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刊登!

 

 

01_mepa_ecap_tsengpt_share_29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18

 

 

誠如我們之前在「母乳哺育與兒童自閉症之統合分析」心得裡面提到的,在做統合分析之前,一定要先做好確實的評估。統合分析雖然是一個很有證據力的工具,但是不良的操作,很容易讓自己陷於「先射箭再畫靶」的問題之中。這也是新手常犯的一個錯誤,先隨便將兩個不相關的東西拼湊出一個統計數值後,再胡亂找各種文獻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說不定你就是世界第一個發現這個現象的人,將來還要以你的名字來命名這個現象啊。但是事實上,透過這種方式來莽撞處理資料的人,下場往往不是因此出名,而是會面臨很難自圓其說,甚至誤導大眾的窘境。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577
2018 / 9 / 6

聆聽行家的實務經驗,看見研究的精髓。

 

作者: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生活服務產業系 陳淑貞 助理教授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577

 

 

剛開始報名這門課,源自於我先生為新思惟的忠實粉絲,在他的鼓勵下,我倆同時報名,但是我對於統合分析的概念全無,直到 8 月初開始瀏覽新思惟網頁,才開始有一點點模糊的概念進入我的腦中。

 

進入神經迴路的最大刺激點,始於看指定論文及下載檔案,隨著時間一天天接近,meta-analysis 的一些關鍵字逐漸在我的神經迴路留下印痕。

 

由於我以前從事基礎研究,來到科技大學後轉換跑道,做以問卷為主的社會科學研究,在閱讀期刊時內心不時出現疑問:我目前的研究適合做 meta-analysis 嗎?

 

閱讀更多 »

2018 / 9 / 6

減法的藝術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0184_MEPA

 

 

在討論這篇文章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介紹形成的背景:在我接受睡眠醫學訓練的期間,徐崇堯醫師對於統合分析的研究非常有興趣,而且我們在睡眠醫學的領域中,也對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PLMS,periodic limb movement during sleep)這個尚未廣為人知的症狀非常著迷,主要是因為它很常見,而且很容易被民眾忽略。

 

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睡眠期間肢體不自主出現的陣發性規律運動」,用白話方式來形容,就是個案在睡眠期間,手或腳會不定時的出現抖動、抽動、顫動等現象(但是這些活動又和癲癇的抽搐不同唷)。

 

聽起來很輕微,對吧?正是因為聽起來很輕微,而且對大多數個案的生活都不會有影響,所以這問題究竟能不能當作一個疾病也未可知。

 

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發現這個現象背後,可能有獨特的病生理學,與很多重大內外科疾病脫離不了關係,其影響力或許不亞於廣為人討論的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因此,我們開啟了一系列的「PLMS 與重大內外科疾病的統合分析」研究。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25_CLIP
2018 / 9 / 6

時間,對於研究者是雙面刃。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彥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腦血管意外之統合分析,獲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826_1025_CLIP

 

 

對於許多臨床研究者而言,「時間」因素絕大多數都是不好的涵義,因為擔心研究時間拖太久被其他人搶先,或是研究時間拖太久超過 IRB 核可的時限,甚至研究時間拖太久,導致病人 dropout rate 太高等原因。

 

因此臨床研究者往往希望手上的研究能夠如期結束,甚至提早獲得希望的結果後盡快結束(好啦,那些以「超長追蹤時間」為賣點的世代研究,就不適用前面的說法了)。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245_CLIP
2018 / 9 / 6

以實證醫學,解決臨床精神科的重大難題!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血清素抗抑鬱藥物的青光眼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00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245_CLIP

 

 

這幾年來,隨著論文發表數的增加,我主要經手的統合分析研究已經超過 30 篇以上,而在這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而且最自豪的文章,非這篇「血清素藥物與青光眼關聯性的統合分析」莫屬!

 

這篇文章,也是我所有研究裡面,最真確落實了「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一篇文章:因為它的確解決了臨床精神科醫師的重大難題。

 

 

過去使用血清素藥物的兩難

 

以往,血清素藥物常常跟「提高青光眼風險」畫上等號,許多醫藥資訊都反覆宣導,使用血清素藥物可能增加青光眼的風險。

 

當然,臨床醫師在青光眼患者身上使用血清素藥物時一定會非常小心,能夠使用其他替代藥物時,一定會想辦法換成不含血清素效果的藥物(例如治療憂鬱症患者時,可以改成正腎上腺素-多巴胺藥物,縮寫 NDRI)。

 

然而,有些疾病很明確就是必須用「有血清素效果」的藥物來治療,例如:恐慌症等焦慮為主的疾病,在這種情況下,血清素藥物就變成無法迴避的東西,若這時患者合併青光眼,那就真的要投降了。雖然有些短期治療(例如單純使用 benzodiazepine)可以解決燃眉之急,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為會造成 benzodiazepine 成癮)!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