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曾秉濤

tsaims_meta-analysis_20171022_0877_FB
2017 / 10 / 27

課程結束,我的戰鬥開始了!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tsaims_meta-analysis_20171022_0877

 

 

我也想做統合分析研究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RMA)是將相同主題的論文,進行整理與統計,綜合評估的結果。

 

在研究文獻大量噴發的現代,SRMA 研究將相關文獻完整的回顧與梳理並得出結論,提供我們非常有效率的知識獲取途徑。我平時在醫院也常有機會閱讀 SRMA 論文,也期許自己有一天能發表 SRMA 論文。然而,閱讀別人的論文和自己發表論文之間有一道鴻溝,光憑自己土法煉鋼,很難跨越,必須有良師指點才能達成。因此,我又想到了我的學習良伴「新思惟」。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1022_0706
2017 / 10 / 27

多一分證據、多一分把握

 

作者:匿名

 

 

meta-analysis_20171022_0706

 

 

課程的細膩度不斷上升

 

參加新思惟多次,除了固定的雞湯灌頂,在活動細膩度的上升幅度之明顯,每次都令人有感。

 

這次,從開始的報名通知,就能感受到課程經過專業的規劃。課前問答涵蓋內容十分全面,將學員的問題分類整理,並請講者回覆,這一點真的必須感謝課程規劃者的用心。這讓我不僅從自己的問題得到解答,也透過看見他人的問題,增加自己的思考廣度,又能預習課程、增加學習效果,是很棒的設計。

 

另外,課程的操作手冊,真的非常令人驚豔!以往參加統計軟體課程,講義大多只提供幾張 A4 紙,用文字說明操作過程,無實際操作畫面、造成軟體按鍵位置、操作程序解釋不清;再加上講者為了符合課表規劃,常常趕進度、忽略細節,造成學員無法跟上,課程中,又常因為浪費時間尋找某幾個特定按鍵,所以無法跟上授課內容,導致整體學習效果不佳。

 

閱讀更多 »

ChengWC_meta-analysis_20171022_0712_FB
2017 / 10 / 27

醫學研究路上,你我並不孤單。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 胸腔科 鄭文建 醫師

 

 

ChengWC_meta-analysis_20171022_0712

 

 

實證醫學證據最強

 

臨床醫師照顧病人,就要講求實證醫學,而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就是金字塔的頂端,黃金準則。以前老師只有教我們如何評讀,但是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除了教我們評讀外,最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自己完成,並將之寫成研究論文。

 

身為臨床醫師真的心動了,為了讓自己的醫療行為更符合實證醫學,還有讓自己的學術研究更多樣化,深深覺得投資自己要趁早,所以毅然決然報名了。

 

閱讀更多 »

chenty_meta-analysis_20171022_0137_FB
2017 / 10 / 27

帶著問題來,迅速得到答案。

 

作者:三總基隆分院 精神科 陳田育 醫師

 

 

chenty_meta-analysis_20171022_0137

 

 

因為新思惟,意外踏入統合分析領域。

 

接觸到統合分析,是因為去年意外的經由同學引薦,在網路上認識了曾秉濤醫師。年紀相仿的大家,跨院組成了精神科實證醫學團隊,開始統合分析系列研究。

 

因為透過網路連結,我與曾醫師在資料初步完成時,才在去年《新思惟年會:我想與你分享的事》第一次碰面、聊上幾句。第二次碰面,就是年底在國際醫學會的研究發表。

 

透過這樣的合作,讓我深刻體驗到,一個新時代的機會來臨。網路的快速連結,配上共同的信念,會創造出許多新的成果,並大幅節省時間成本。也非常感謝新思惟這個大平台,讓大家能有彼此合作切磋的舞台。

 

後續的一年中,團隊中仍不斷有人發表,也因此參與了非常多相關的研究過程,但礙於生活中仍有許多要務,所以,對於統合分析的了解,仍處於可以看懂資料並做評斷,但缺乏獨立精準完成的能力。

 

閱讀更多 »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_FB
2017 / 10 / 27

希望藉由課程,打開統合分析大門。

 

作者:中國附醫 皮膚科 張廖年峰 醫師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 

 

兩位講師分享都非常有啟發性

 
張凱閔醫師從自身的統合分析文章,讓學員瞭解統合分析研究的整體架構是如何組成?要如何從自身科別,藉由臨床問題,挖掘適合的題材,是一般人起步的必要基石。

 

曾秉濤醫師,本身是位開業醫師,沒想到開業醫師一年也可以有 10 篇 meta-analysis 產出,讓人十分敬佩,也讓人知道,此種寫作方式,並不需要大量外界資源。

 

逐步拆解看似複雜的文章,利用一定的模式,可簡化文章書寫流程,也許結構會跟其他文章類似,但只要找出研究賣點、富有臨床意義,那麼這就是一篇好的統合分析。當然,研究者一定要認清統合分析的特質,研究結果是發現現象,而非解釋原理,千萬不可過度解釋數據,這點倒是跟健保資料庫研究十分類似。

 

閱讀更多 »

01_FB_mepa_apa_tsengpt_17_share
2017 / 10 / 25

開啟研究大合作時代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paliperidone 用於躁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01_FB_mepa_apa_tsengpt_17_share

 

 

研究資源匱乏,就想辦法自己採礦!

 

最初,因為資源取向,所以選擇以統合分析作為主要研究工具時,內心曾面臨天人交戰,因為過去從未有統合分析的研究經驗,當時市面上,也沒有關於統合分析相關課程可以抱佛腳。

 

然而,因為工作地點更變,無法像過去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源,百般無奈之下,也只能硬著頭皮開始進行統合分析研究,幸好,那時,還有過去老闆大力協助與指導,讓我有樣版可以起頭,雖然如此,與前老闆因距離因素,也無法時常討論寫作細節。

 

閱讀更多 »